前段時間重刷高分英劇《黑鏡》,第四季的第2集中講述了一個關于教育的悲劇。
未來,有公司研發出一種系統名叫“大天使”,當系統芯片植入孩子腦部后,家長便可以通過孩子的視角,時刻監測他/她的行為,甚至可以屏蔽掉孩子看到的一切消極畫面,讓他在真善美的世界中長大。
小女孩Sara曾經走失過一次,焦慮的母親為了避免Sara再次受到傷害,決定為她植入“大天使”系統。
植入芯片后,Sara看不到鄰居家那條可怕的惡犬了,也看不到打架的男孩子,甚至看不到病倒的外公……在媽媽的選擇下,她不需要面對任何丑惡,也不會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
Sara的位置、情緒、行為、健康狀況等信息,會隨時傳送給媽媽。在這個被選擇性屏蔽的世界里,她與真實世界的距離越來越遠。
可是這樣過度的監視與保護,真的對孩子好嗎?
在故事的最后,由于母親始終可以實時定位到女兒,并觀看女兒的一舉一動,已經成年的女兒不堪監視,打傷母親離家出走。
被約束得越緊,Sara就越渴望看到真實的世界。世界上的所有傷害和負面,不是你不看,它們就不存在。不看,只是因為缺乏勇氣;不看,更是一種逃避和怯懦。
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大天使”系統,卻有著同樣心態的父母親,焦慮,操勞,以及對子女有著強烈的控制欲。
其實成長本就是充滿未知的探索過程,但有些家長太害怕孩子“走彎路”、“被傷害”,于是自作主張為他們戴上各種各樣的保護鏡、披上堅硬無比的鎧甲,而且還要讓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能有所偏差。
殊不知,家長們這樣強勢地操控著子女的生活,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費盡心思地給子女安排好父母所希望的人生,本以為孩子會感激,可是實際上在孩子的眼中,家長的行為只籠罩著控制、自私的陰霾,這樣的“愛”孩子根本消受不起。
壹
90年前,思想家魯迅,就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魯迅49歲得子,起名周海嬰,之所以取一個“?!弊?,一是因為魯迅對上海感情深厚,二是因為兒子生于上海。
雖然是美好寄托,魯迅卻不強求兒子接受,他說:“如果孩子以后不喜歡這個名字,可以改。”
這是對孩子意愿的尊重。
在《風箏》一文中,魯迅也曾提到自己認可的教育理念:“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p>
魯迅身為作家,兒子海嬰卻不具備他的“文學基因”。
海嬰時常被其他長輩拿來同父親比較,但是魯迅卻對此不以為然,從不強迫海嬰背書、學習,反而“放任”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樂得與孩子一起玩,買來各種有趣的玩具,父子倆一起研究新玩法。
這是對成長天性的尊重。
在魯迅看來,尊重天性,尊重自然,就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這是魯迅留給海嬰最后的話。
這是成長型父母的本質,就是不輕視、不小看。只有這樣,父母才肯和孩子站在一起,愿意“看見”天性,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節奏。
人生的控制權和決定權,終究要握在自己的手里。
對父母來說,與其掌控孩子的生活,想方設法為他們遮風擋雨,不如放手讓孩子學會飛翔,讓孩子長出豐厚的羽翼保護自己。
貳
兩年前,一位名叫孫安佐的18歲少年聲稱要去學校射擊,隨后被美國警方搜出一把手槍和1608枚子彈。
這件事,引起了大眾的熱烈討論。而討論焦點之一,便是孫安佐媽媽的教育方式。
孫安佐的媽媽是臺灣女星狄鶯。狄鶯曾在節目里透露,從小到大,她都嚴格控制兒子的飯量,甚至每天花七個小時盯兒子吃飯。
小學畢業前,從來不讓兒子單獨出過門,哪怕是門口的便利店都不行。
她對兒子的學業更是高標準、嚴要求。
她還動不動向孩子訴苦:媽媽為你犧牲了一切,改變了作息、沒了朋友,還天天照顧你,你怎么對得起我?
表面上,狄鶯為了兒子付出一切。
但實際上,她不過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樣子。
被控制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靠父母推著走,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動力。最終,只能成為一個缺乏價值感和意義感的“空心人”。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在控制欲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收斂自己、察言觀色,長此以往,他們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說出“自己想要什么”,而是一味思考“父母想要我做什么?”
也許這樣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是“懂事”,可實際上,這是“低自尊”、“討好型”人格的前奏。
他們習慣性否定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存在,渴望通過別人的認可換取認同感。
叁
在國外,曾有一位父親因一項奇葩的罪名入了獄,理由是他連續13個小時逼著8歲的女兒吃蔬菜,可女兒根本不喜歡。
國內也有很多父母在子女房間里安裝監控。
之前在抖音上看過一張視頻截圖,內容是:分享一下我父母在我房間安的監控。
父母如果擔心家里和孩子的安全,在客廳或公共區域安裝攝像頭,或許可以理解。
但房間是隱私空間,特別是初高中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來安放所有的情緒和行為。
在教室里有攝像頭,回家房間還有攝像頭。
一切都暴露在監視之下,這該讓孩子如何自處?
想象一下,你換衣服、脫褲子、睡覺、刷手機……不管你做什么,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你,即便這雙眼睛來自于你的父母,想象一下也是格外恐怖。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尊重孩子的隱私,也不知道照顧孩子的自尊和感受。80、90后被父母偷看日記;現在的00、10后,被父母偷看聊天記錄、被偷拍、被監控。
網上曾做過一次調研,很多孩子都表示自己的房間被父母監控了??
節目《圓桌派》中,有一期討論的話題是“為什么有些父母愛說孩子不是親生的,是垃圾箱里撿來的?”
竇文濤的觀點是:家長們之所以這么愛逗孩子玩,其實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對孩子的控制欲作祟,即我讓你哭你就得哭,我讓你害怕你就得怕,我讓你笑你就得笑。
竇文濤指出了這類家長最容易忽視的一點:
他們最需要控制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顆想要控制孩子的心。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的人生,有控制欲的父母只會果斷按鍵。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學會放手。他們從不會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更不會干預孩子的人生。
最好的愛,不是以孩子為生活中心,而是把生命的重心慢慢從孩子身上剝離出來,讓孩子學會走自己的路。父母應該正確的表達愛,而不是表達控制,提供溫暖的教養,也應該提供自由的空間。
Professor點評: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做的是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欲,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慢慢成長。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話說:那些鳥兒注定不會被關在籠子里,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主自由的光芒。
父母不是孩子生命里的監工,而是領路人,是指引方向的燈塔。我們要陪在孩子身邊,一起前行,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