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的研究已經使一點變得非常清晰:在狗狗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哮喘的發生率較低,這是相對于那些家里不養狗的孩子而言。很多研究人員用“衛生假說”來解釋這樣的結果,這種假說認為:在生命早期暴露于稍微臟點兒的環境,能預防過敏性疾病。盡管沒有確鑿的數據來為“養狗與免疫健康的改善有關”提供佐證,但這種未被證實的假說仍然極具魅力。
然而,也有人對此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比如阿爾伯塔大學(加拿大·埃德蒙頓)的兒童流行病學家Anita Kozyrskyj就認為:“也可能是生活方式在其中起了作用”,可能養狗的那些媽媽們健康狀況更好,或者是她們更多采用母乳喂養。
2013年,Kozyrskyj開始研究“養寵物后到底發生了什么”。Kozyrskyj的團隊對24名4個月大嬰兒的糞便樣本進行了研究,評估它們中存在的各種微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跟寵物一起生活的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種類比沒有寵物的嬰兒更豐富。如果是在三十多年前,Kozyrskyj她們的發現很可能會引起恐慌。因為在那時,微生物是病菌的同義詞,被認為最好與人體隔絕開來。有過敏家族史的準父母甚至會被醫生建議“家中不要養寵物”。
然而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免疫系統的發育離不開腸道微生物組,即生活在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微生物暴露不足在發達國家尤其成問題,因為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室內,接觸外界微生物的機會則不多。而狗可能是“弄臟”嬰兒生活環境最安全的一種方式了。
然而,讓醫生把“狗”寫進處方顯然還不是時候。Kozyrskyj等的這項研究規模太小,不足以得出確鑿的結論。正如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微生物組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微生物學家Rob Knight所說:“現在還缺的是干預研究,這種研究將明確地證明如果你養狗,你家孩子的健康是否能得到改善。”
2015年,在經過數十年的觀察后,研究人員把跟狗一起長大的孩子哮喘發生風險的降低進行了量化。這項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Fall T.等開展的研究搜集了瑞典2001年~2010年出生的一百多萬孩子的數據。在其中的27.5萬學齡兒童間,研究人員發現家里養狗的孩子發生哮喘的幾率比不養狗的同齡人降低了13%。
“老朋友假說”其實是“衛生假說”的改良版,它認為:人類與家畜和動物們協同進化,這使得人類需要依賴動物們的微生物來保持自身的健康乃至生命。缺乏跟這些“老朋友”的接觸有可能會打破這種微妙的進化平衡。
研究人員猜測,人類長期跟狗“廝磨”在一起,因此我們跟狗的微生物組很可能是協同發展的。一個嬰兒,如果沒有跟狗一起長大,或者一條小狗,沒有跟人一起生活,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她/它們的微生物組都是不完整的。正如美國芝加哥大學微生物組研究中心主任Jack Gilbert所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祖先可能都曾生活在部落、帶狗一起狩獵。”
狗狗到底是怎么給人帶來益處的?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
一次簡單的接觸,就能讓致病菌在狗和人之間傳播,最終使人生病。至于非致病菌,它們在人-狗之間的長期交互會帶來什么結果,目前還不是那么清楚。
微生物學家Rob Knight及其團隊對來自60個家庭的159個人和36條狗進行了研究,比較了他/它們皮膚、舌頭上以及腸道內的微生物。他們發現:在養狗的家里,家庭成員皮膚上的微生物組彼此之間非常相似,而在不養狗的家庭就不是這樣。換句話說,狗狗成了傳播微生物的載體。
我們目前并不清楚狗狗所帶來的微生物的傳播是否會導致人體微生物組的持續改變。Knight只在參試者身上采集了一次數據,Gilbert的研究僅對參試者追蹤了6周。Knight和Gilbert所看到的微生物在狗和人之間的傳播也可能只是短暫的。Knight曾試圖開展一項長期隨訪研究,然而有太多的參試者后來要么離婚了、要么家里的寵物死了。
2016年11月,在動物福利協會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使人們對狗狗的微生物組是否會影響成人的微生物組產生了懷疑。在這項研究中,20名年齡在50歲~80歲的成年人提供了他們基線狀態時的血液、皮膚、唾液和糞便樣本,然后從當地的動物保護協會領取狗狗,暫時照顧它們。(當然,在研究結束后,他們也可以選擇領養這些狗狗。)隨后的3個月里,這些志愿者每隔一個月就要再接受一次檢測。
研究顯示,這些新晉“鏟屎官”在情緒上的確表現出了明顯的改善,比如他們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較低,而這些因子的水平高則預示著抑郁癥、癡呆、糖尿病、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盡管如此,這些參試者的微生物組卻并沒有改變。顯然,狗狗影響了人們的情緒和免疫系統,但卻并不是通過微生物組來實現的。
領導該研究的Charles Raison(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精神病專家)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存在一個關鍵時間窗,在此時間窗內跟狗狗(或者其他“臟東西”)接觸才會產生影響。這個結果結合其他數個相似研究都表明,人類的腸道微生物組主要在生命前期的幾年里形成。因此,狗狗會給兒童提供保護,尤其是幼小的兒童,因為他們的微生物組還在組建之中。至于成年人,微生物組早已成形,并會伴隨終身。
加拿大的Kozyrskyj后來擴大了她的先導研究,從24個嬰兒增加到746個嬰兒,其中一半左右住在養寵物的家庭。在比較了這些嬰兒的微生物群落后,Kozyrskyj團隊發現,在嬰兒3個月大時,生活在養寵物家庭的嬰兒,他/她們的微生物要比不養寵物家庭的嬰兒豐富得多。這跟她一開始的研究結果一致。而且,她的團隊還有了進一步發現:養寵物家庭(70%養的是狗)的嬰兒,攜帶有更多的兩種厚壁菌門細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和顫螺菌屬(Oscillospira),它們分別與較低的過敏性疾病風險和纖瘦有關。Kozyrskyj團隊的研究顯示,充足的Ruminococcus能降低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可以看到,兒時有寵物相伴,長大后得過敏性疾病及肥胖的幾率會下降。
這些發現或許可以轉化到臨床治療上來。舉個例子,由于超重的人往往養的狗也是偏胖的,那么從理論上講,讓狗節食或許就能把有助“減肥”的微生物傳播給它的主人。或者,還有一種方法:把狗身上有益的微生物分離出來,做成一種藥,如此一來不用養狗也能獲益。或許有一天,狗狗會被制成一款空氣清新劑,噴一噴就能播散微生物和化學物質,吸一口這種新鮮的狗狗“香氛”就能獲得更健康的生活,變得纖瘦起來,而且價錢不貴……
參考文獻:Nature 2017;543:S48-S49
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