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進行過一項關于“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
是啊,我們大人總是喜歡“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的孩子省心。可是,他們之所以懂事,真的是他們的內心想法嗎?還是單純為了取悅大人?
不是每個孩子都天生懂事,而是隨著一天天長大,學會察言觀色,越來越“被懂事”。
01
懂事的孩子,都被迫長大
孩子懂事,并不是壞事。但孩子被動懂事,過早懂事,失去童真,壓抑了天性,未必是好事。
有一次,朋友Sala帶倆娃來我家里玩,我特地把從國外帶來的巧克力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她女兒小愛吃完后,眼睛一直盯著盤子里的最后那一塊。她看看媽媽,又看了看我,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塊?”她有點害羞地點點頭。
正當我要把巧克力給她吃時,在旁邊玩的弟弟沖過來大喊:“我要!我要!”
Sala馬上對女兒說:“小愛懂事,給弟弟吃吧!媽媽再給你買。”
小愛很乖地放下手中的巧克力,盡管也有不舍,但還是把巧克力給了弟弟。
Sala夸女兒真懂事,就像個小大人。她才7歲,平時就會幫弟弟洗手、洗澡、哄睡。自己平時工作忙,幾乎沒有什么時間陪女兒,但女兒學習很自覺,完全不用她操心,乖得讓她感動。
后來,Sala邀請我參加小愛的生日派對。??
吹蠟燭許愿時,小愛默默地許了屬于自己的愿望。調皮的??弟弟吵著要她說出愿望,她靦腆一笑怎么也不肯說。臨走前,我偷偷地問她:??“剛才你許了什么愿望呀???”
她眨了眨大眼睛,低著頭輕聲說:“希望爸媽有時候可以把我當小孩,我不想那么快長大。”
不知怎么,聽到她的這個愿望,我的鼻子一酸。我從心底喜歡這個懂事的女孩,因為她讓我想到了童年的自己。我蹲下來,給她了一個深深的擁抱。
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里,比較容易養出被動懂事的孩子。盡管父母也會有意識地平衡孩子們的關注度,但是年長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貼上“要懂事”的標簽。
明明自己也想吃好吃的東西,也想讓媽媽多陪自己,卻因為“懂事”這個標簽,不得不選擇謙讓和隱忍。
就像小愛一樣,其實她也不過是個7歲的孩子,卻因為是姐姐,總是被迫成熟懂事、被迫耐心忍讓、被迫“長大”。
02
懂事的孩子,缺無條件的愛??
前段時間,馬伊琍在直播中說,后悔自己當初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使女兒過于“懂事”。
有一次,女兒回家告訴她一件不開心的事。原來女兒在幼兒園里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媽媽和寶寶的角色本應輪流當,可是有的孩子總想自己當媽媽,還逼著愛馬一直當寶寶。愛馬覺得心里很不舒服。
馬伊琍對女兒說“你完全可以拒絕”,愛馬卻說“我不敢”。
女兒的膽小,讓馬伊琍痛心。她聯想到平時只要自己說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為了讓嚴格的媽媽喜歡自己,讓媽媽高興,愛馬總是小心翼翼,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不敢說出內心的想法。
當一個孩子已經習慣了有什么愿望就憋在心里;
做什么事情只想著不給別人添麻煩,自己死扛;
過于顧忌他人的感受和評價,放低自己……
慢慢地,他們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知道也不敢要,最后干脆放棄自我,只要別人開心就好。
討好型人格就是這樣形成的。家庭治療大師薩亞指出:
討好的本質是低自尊,就是從心底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在親子關系中,孩子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想用懂事來獲得關注和愛。
造成討好型人格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就是我愛你,就愛原原本本的你,不管你是優秀還是平凡。愛你所是,而非我所愿。
03
懂事的人,會不斷付出來換取愛
懂事的孩子內在的不配得感,讓他們長大以后在人際關系中,尤其是親密關系中,會不斷付出犧牲,來換取愛。
Anny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和她相處特別舒服,因為她總是“先人后己”。
去年她戀愛了。盡管男友平時工作忙,很少照顧到她。但她從來不作不鬧,就是那種“乖乖地呆在家,靜靜地守住電話”的懂事女友。
有一次,自己半夜發高燒,卻不告訴男友,一個人叫車去醫院掛急診。身體極度虛弱的她,頭暈目眩地掛號、拍片檢查、取藥吊水,差一點在走廊里昏過去。
我問她,干嘛不告訴男友?
她說,他工作忙,在出差,告訴了也沒用。我一個人可以搞定。
我心疼她,懂事 ,卻不懂自己; 愛別人, 卻不會愛自己。??這場戀愛太辛苦,太委屈自己了。
前幾天,她告訴我,她和男友分手了。她說:
“其實懂事都是被逼的,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愛,所以只好懂事來爭取。可是,懂得珍惜的人可遇不可求。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寧愿做個不那么懂事的姑娘。”
武志紅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我不是說不要懂事,只是過于懂事的人往往壓抑,犧牲自己的內在渴望和需要,悅人不悅己。委曲求全的懂事是帶有負能量的,它會變成一個黑洞,把你吸進去,消耗你的生命能量。??
?很多過于“懂事”的成年人都知道自己這樣活得好累,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
的確,當懂事成為了一種習慣,要改變并不容易。但是,既然懂事是習得的,那么我們就也可以習得另一種更好的方式。
1.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緒
很多人自我情緒的感知觸角之所以麻木,是與自己的內在失去了聯結。
靜心是一切療愈的開始。通過冥想,把所有身體的力量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讓我們從紛亂的外界回歸到對自身的關注。
當面對某些人某些事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覺知一下自己當下的感覺,是不舒服?是不甘心?是太委屈?還是憤怒?然后把它認別出來。
2.接納真實的自己
不完美是真實的存在。當我們接納自己時,允許存在不完美,我們便不再需要從他人的認可中追求完美的自我存在,內在的沖突就消失了。
3.學會拒絕
對很多懂事的孩子來說,拒絕別人就等于傷害別人,是一樣特別困難的事情。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受累受傷的只有你自己。其實,只要溝通表達到位了,就不會有傷害。??
4.放下期待
“你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很多時候,他人的評價也并不是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成年人要學會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負責,放下從他人那里討愛的幻想。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真正無盡的愛,源自我們的內在。
卸下面具,重新和自己聯結,知行合一,活出真實的自我,才是悅人悅己之路。
作者∶JK不二子
簡介∶資深少兒教育工作者,多家平臺簽約作者,專注親子教育,少兒心理咨詢師在讀。公眾號∶悅心讀書(ID:yxds868)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你。關注內在,和孩子一起成長。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插圖 | 電影《我被爸爸綁架了》《孤兒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