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最在意的事兒,身高算一類,178的男生通常對外宣稱180,而185+的男生總會有意無意地在介紹自己的場合強調身高。
長得矮的少打籃球,班里最矮的容易受欺負...
這種流通于青少年間,尤其是男孩子之中的“身高歧視”,讓很多家長也開始密切關注孩子身高。
圖源:電影《海街日記》
“我家孩子都沒他班上其他同學高啊,還會長個嗎?”
“孩子想長到180,能打增高針嗎?”
不少的父母認為,身高是孩子生長發育時期的頭等大事。牙齒不齊可以做正畸;近視了未來做近視手術,
“恐矮”的父母,輕則指定孩子營養食譜、監督運動打卡,重度焦慮的會帶著孩子醫院“身高促進門診”就診。
“增高針”是什么神奇秘方,能讓不少家長為之心動呢?
“增高針”實則就是重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是人體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蛋白質,主要功能是刺激骨關節軟骨和骨骺軟骨生長。它是人出生后促進生長的最重要激素,在生長發育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科學家通過DNA工程技術,人工合成出了與人體腦垂體分泌的結構一樣的生長激素,即重組人生長激素。
而生長激素被應用于兒科領域,常用來治療性早熟、矮小癥。
比如我們熟知的“金球之王”梅西,他13歲時身高只有140cm,被診斷出發育荷爾蒙缺乏,也就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阻礙他的骨骼生長使他無法長高。
他的矮小并非無法醫治,但是注射生長激素的花費每月高達900美元,當時的巴薩俱樂部看中其足球天賦,幫助梅西支付這筆治療費用,梅西才得以在治療下長到169cm。
梅西是因為確診了矮小癥所以需要注射生長激素。
但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并非只有生長因素這一個。
比如家族遺傳,有一個靶身高(遺傳靶身高)的計算公式,可以看一看。
[ 男孩=45.99+0.78×(父身高+母身高)÷2±5.29CM
女孩=37.85+0.75×(父身高+母身高)÷2±5.29CM ]
當然公式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相對有效的預測。
畢竟父母輩也沒有做過專業的身高潛力預測,很多人小時候沒吃飽也會影響長高啊。
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比如潛在的慢性疾病、營養缺乏等等。
即使確診了矮小癥,生長激素也不是對任意年紀的孩子適用。很簡單的原理,前面提到了生長激素是刺激骨生長的,當骨骺接近閉合或閉合時(也就是青春期),生長激素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再補充使用無異于揠苗助長,沒什么效果了。
在此前新華社調查增高針的新聞中,有一位母親擔心兒子身高偏矮,陸續在各種“身高促進門診”就診,一年下來花費了48萬,開了一堆高價藥,還給孩子做了進口針灸、生物磁療等治療。最后兒子只長高了1厘米。
這1厘米也很可能是孩子的正常長高水平。
家長對孩子過多的身高焦慮很容易被不正規的醫療機構利用,將生長激素打造成為“增高神藥”從而牟取利益。
一些民營醫院打出“身高70%靠遺傳、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夢”此類廣告語。很想舉報一波虛假廣告了。
父母對孩子的任何期待都不能凌駕于健康上,“增高針”的任何作用可是直接反應在孩子身上。
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的兒童是不能注射生長激素的,不然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甲狀腺功能等問題。
如果對孩子的身高存在擔憂,應該在孩子長身高時期注意觀察,及時去正規醫院做檢查,聽取醫生建議后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相關治療。
孩子如果能健康生長,何必去“死磕”180這個數字呢?
沒有“身高神藥”可以讓孩子達到家長心中的理想身高標準。
家長能切身保障的,是不忽視孩子的生長發展,為長身體的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
媽媽常常提到“多喝牛奶多吃雞蛋能長高”是真的有幫助的。
優質蛋白和鈣質的營養攝入必不可少,維生素D也不可少,能促進鈣吸收。
當然除了鈣,還需要均衡的營養,包括鐵、鋅等微量元素,保證孩子營養均衡不挑食。
盡管有時候咱們上完班懶得運動,但孩子運動必不可少,所以多帶著孩子做做戶外運動。有效的運動能刺激骨骼生長發育,增進新陳代謝。還能增強孩子抵抗力。
咱們中小學都在逐步提高學校體育活動的時長和種類,家庭鍛煉也得跟上呀。
年輕人涂著最貴的眼霜熬著最晚的夜,但孩子可不能吃著最貴的鈣片熬夜。睡眠可以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讓孩子晚上睡個好覺,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希望父母們的“身高焦慮”能消退一些吧,不用將孩子局限在優質身高的數字中。
比起身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