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e君說——
關于婚姻,我們看過或聽過太多對于“擇一人,終一生”的期待。馮驥才筆下的“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李榮浩口中的“互相折磨到白頭,悲傷堅決不放手”,似乎都令人動容。可是幸福的婚姻難道真的只有至死不離這一種模式嗎?
1891年11月,32歲的英國性學家哈維洛克·艾利斯與一位女同性戀作家伊迪絲·利斯結婚。在此之前他一直未經性事,并且由于性功能障礙,婚后,他和利斯也從未有過一次完整的性事。蜜月結束后,兩人就分居了,并稱他們的狀態為開放式婚姻。這段關系一直持續到1916年利斯去世時。
這不是多數人心中的模范婚姻,但也許因為它的獨特,艾利斯提出了一個激進且誘人的觀念:試婚。他設想的婚姻關系,伴侶是一起探索不同承諾的臨時組合。只要不牽扯孩子,他們可以發生關系、節育,如果愿意的話,也可以輕松離婚。這一想法引起很多進步人士的注意,包括英國哲學家羅素和美國丹佛法官兼社會改革者本·B·林賽,后者在后維多利亞時代接受了經濟和文化自由的新觀念。
雖然艾利斯命名了這種臨時婚姻,但其他人在幾年前就開始探討類似的結合,包括德國詩人歌德和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歌德在其1809年出版的小說《親和力》中表達了這一觀點。科普在《婚姻問題》(1888年出版)一書中寫道:婚姻應始于一份五年制的契約,到期后配偶可以選擇結束關系或續簽一份5到10年的契約,如果此后一切順利則簽訂永久契約。
|
顯然,應該改革終身制婚姻 。然而,盡管有這么多的討論,沒有任何法律被通過。可續訂的婚姻依然只是一個想法。但幾個世紀以來,在安第斯山脈的秘魯印第安人之間、15世紀的印度尼西亞、古代日本和伊斯蘭世界以及其他地方,臨時婚姻實際上已經成功地實行了??礃幼?,我們可能已經準備好再把它們付諸實踐了。
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許多千禧一代表示,他們愿意接受“β婚姻”。在這種婚姻中,雙方會協定婚姻的年限,兩年似乎是“正確的”。在此之后,他們就可以像杰西卡·班尼特在《時代》雜志上寫的那樣,可以續約,重新談判或分手。雖然這不是一項科學調查,但它表明人們愿意將婚姻視為“直到死亡”以外的東西,可事實并非如此。
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2013年40%的新婚夫婦至少結過一次婚。有10%的初次婚姻甚至沒有超過五年,一份可續約的婚姻契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
我們目前的契約是“直到死亡”。這可能在人們沒有長壽時(根據美國社會學家兼作家斯蒂芬妮·孔茨的說法,殖民時期的平均婚姻持續時間不超過12年);或者當許多女性死于分娩,讓男人多次結婚時(他們確實這么做了);以及有經濟能力的男人需要女人做飯、打掃和照料,而女人需要男人來作為經濟保障的時候才起作用。但這不是現在我們結婚的原因。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祝賀夫妻結婚周年紀念日,并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懷念過往-15,25,50,75年。這些年婚姻是一直美滿嗎?并非總是如此,許多長久的婚姻是無愛無性的,有時充滿憤怒和怨恨。但如果他們在配偶去世前都沒有分開,就已經大功告成!
長久本身不應成為幸福、健康婚姻的標志??衫m訂的婚姻不是至死不離,而是允許伴侶相應地調整婚姻契約,或者同意在無法調和時結束這段關系,當中沒有爭議性離婚的震驚和戲劇性或者對哪里出現了問題產生揮之不去的疑惑。
正如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S·貝克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每對伴侶都必須根據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來個性化他們的婚姻契約,那么對于這個其實很私人的決定就不會有社會污名或評判。
如果社會真的關心婚姻的衰落,也許是時候重新思考“直到死亡”了。如果新娘和新郎真的想要一段幸福的婚姻,那么現在是時候讓他們承擔責任,在一份可續訂的合同中確定自己的目標和期望,并大聲地說出或在紙上寫下 “我再次選擇你”,只要他們是認真的。
——END——
原文標題:A temporary marriage makesmore sense than marriage for life
原文鏈接:https://aeon.co/ideas/a-temporary-marriage-makes-more-sense-than-marriage-for-life
譯者:Yeeyh
編輯:航航嚴重吃土
基于創作共同協議(BY-NC)在譯言整合發布
——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