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地產行業已經過了沖規模的年代。地產行業的標桿,也漸漸從帶領大家走上規模化、標準化道路的萬科,轉變以戰略取勝、架構扁平的龍湖。
文 | 地產八卦女 陳慶
01
前幾天,龍湖爆出組織架構變革,單獨成立地產航道,陳序平任地產航道總經理,龍湖總部則變身成為“集團賦能平臺”。
對此,很多人的評價是:
龍湖越來越不像是房企,總部去地產化、越來越輕,組織越來越敏捷,航道越來越多元。
而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未免太官方和正式了。
實際上,整個組織架構的調整,本質還是人事換防,原本作為成都總經理的陳序平,被提拔為地產總經理,并兼任營銷總經理,且僅在營銷層面對邵明曉匯報,這就好像一個地區總督,一下成為僅次于邵明曉的軍機處內大臣。
下一步,陳序平是作為邵明曉的接班人培養,抑或邵明曉繼續高升至聯席董事長,不好說,但很顯然,龍湖原有的權力結構,已經被打亂。
02
當然,不管未來龍湖人事變動如何,龍湖這一次官宣,特別是針對地產業務的變更,意味著6大航道全部集齊,足可召喚“神龍”。
而從這6大主航道的布局和發展來看,龍湖可謂用心良苦。
例如,龍湖的C2航道商業運營。2012年以前,龍湖只在重慶布局4家天街。彼時,華潤已經是萬象城系列的開山鼻祖,主導了國外奢侈品集體進駐中國一二線市場的契機,為中國商業地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玩法。
然而,到了2021年,隨著龍湖商業“天街”系的擴張,其開業數量、收入增速迅猛,華潤開始感受到危機感。特別是在開發節奏、成本控制、商業層級等方面,華潤甚至提出向龍湖學習,系統跟進、創新一些新的玩法。
如此,為什么一家銷售前十都進不了的公司,會被地產老前輩華潤奉為圭皋?龍湖的6大航道,又隱藏著哪些“后進生”密碼?我們下面從戰略定力和戰略遠見兩方面說明。
(1)戰略定力
▲龍湖對于TOD模式的探索,集TOD設計,研發,建設,運營于一體。目前,龍湖在手TOD項目達到近百個,僅2020年,其就拿下15個TOD項目,為歷年之最。
▲從2000年龍湖商業管理部成立,龍湖的商業地產經驗已經累計21年。這21年來,龍湖已成為中國TOD城市先行者,特別是去年底開業的重慶金沙天街,是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樣板,客流數據遠超其他項目。
如此,這一套組合拳下來,龍湖整體的戰略定力得到大大提升,對于商業項目的推進,也開始走向正循環。
03
剛才我們說了,為了商業航道,龍湖敢于犧牲規模,敢于面對團隊的不穩定,這便是龍湖在“規模論英雄”背景下,成為唯一一個不唯規模的標桿房企原因之一——戰略定力。
04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對于龍湖來說,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雖有戰略遠見、戰略定力,但仍然有近憂。
什么近憂呢?從此次總部改稱“集團賦能平臺”我們就可以知道,龍湖確實是想做精總部、特別是運用互聯網數字化的思維方式運營、改造總部。
然而,從實際效果看,龍湖總部的數字化,推行的并不順利。
目前,雖然龍湖已經擁有瓏珠、龍信、龍建等看得到的成果,但是對于業務效率的推動,坊間的好評并不多。甚至有負責人對此吐槽說,“一言難盡,很多事需要線下走一遍,線上再走一遍,沒給我們解決問題,還增加了一大堆的問題!”
例如,龍湖的龍建app,軟件貪大求全,里面塞滿了材料、進度、質量、安全、成本、第三方評估數據采集等,但是大部分數據都是為了應付檢查而上傳數據,不論是從復雜的操作步驟,還是巨量的數據錄入來看,專門安排一個人整天負責錄入和復核都無法完成。
▲目前,龍建app在龍湖工程人員手下的評分僅僅1.5分。
總之,龍湖總部數字化設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也許,地產行業真的不適合過度的信息化,畢竟每塊地、每個項目的情況都不同,做一些輔助性的數據處理工具,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