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動形成對民營企業‘敢貸’‘能貸’‘愿貸’的信貸文化,讓銀行業金融機構愿意做、能夠做、也會做民營企業業務。”近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銀保監會要用以上辦法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一份非官宣版本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被媒體曝光。《辦法》不僅對互聯網貸款的額度、期限做了規定,還對聯合貸款進行了嚴格約束,若文件落地,意味著商業銀行的互聯網貸款探索將迎來強監管。
1網商、微眾銀行最“受傷”?
什么是互聯網貸款?《辦法》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指商業銀行運用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等,基于風險數據和風險模型,線上自動受理貸款申請及開展風險評估,并進行授信審批、放款支付、貸后管理,為符合條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借款人消費、日常生產經營周轉等的個人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
對于互聯網貸款,《辦法》涵蓋了參與資質、發放余額、授信和風控、數據與模型、聯合貸款及其額度、催收合作等多方面內容,對整個業務鏈條做出比較詳細的政策約定。
這樣的定義對于物理網點是“稀缺品”、依賴線上貸款業務的民營銀行來說,幾乎是量身定制。2014年,民營銀行試點工作開啟,網商銀行、微眾銀行采用純線上互聯網化運作,溫商銀行、金城銀行等更多的民營銀行則被“一行一店”的規則限制,直到今年9月才傳出消息,監管方開始放松“一行一店”的限制,擬允許營業滿三年,且所在地省政府出推薦函的民營銀行,試點在注冊地城市開設新的網點和分支機構。
“民營銀行的線上貸款產品多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并非完全屬于互聯網貸款的范疇,比如銀行在線下進行貸款調查、風險評估和預授信后,借款人再在線上進行貸款,或者借款人有持有的金融資產為質押物,銀行再到線上放款,受《辦法》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純互聯網化運作的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上海一家民營銀行工作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
近幾年,互聯網銀行發展勢頭迅猛。根據近期微眾銀行發布的2017年年報顯示,2017年,微眾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817億,同比增長達57%;營業收入為67.48億,同比增長高達175 %。網商銀行2017年的年報則顯示,其資產總額在781.7億元,營業收入在42.75億元。蘇寧銀行的資產規模則在今年6月突破220億元。這些銀行服務的除了個人信貸,還有曾被傳統銀行舍棄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按照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節奏,如果沒有體制外的機構攪動,互聯網金融不可能推進這么快,也不可能彎道超車。不過,這幾年,商業銀行在線上銀行業務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無論是在場景搭建還是數據分析和利用以及AI技術的運用上,商業銀行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告訴《IT時報》記者。
2異地貸款被限制
無論是定位于“個存小貸”的微眾銀行、“小存小貸”的網商銀行,亦或是服務線上用戶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呈現的顯著特征之一是用戶遍布全國各地,但在上述網傳的《辦法》文件中,對貸款的金額及互聯網貸款業務服務的對象也做出限制,要求地方商業銀行的互聯網貸款業務主要服務當地客戶,向外省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總余額的20%。單戶個人貸款授信額度應不超過30萬元,單戶企業流動資金授信額度不得超過50萬,貸款期限不得超過1年。
記者查詢了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的線上貸款額度,多數銀行的個人貸款額度基本在《辦法》提及的范圍內,比如招商銀行閃電貸,個人最高可貸30萬,網商銀行給記者的額度則是5萬元,但建設銀行的小微快貸額度則遠遠超過50萬,其信用快貸,額度單戶最高300萬。
“監管站在全局的角度,緊有緊的道理,松有松的道理,但《辦法》中仍有許多條款值得商榷,比如,在是否服務本地用戶上,監管方認為本地銀行在服務本地用戶時,風控能力更強。”郭田勇分析,但如果不是本地經營,就一定會爆發風險嗎?從現在情況來看,通過大數據風控,線上模式依然可以做下去。”
“另外,如何區分用戶是本地還是外地也是問題。現在的中國銀行業有當鋪化傾向,去銀行貸款需要抵押,而抵押貸款又滋生出新問題,一是銀行難以繼續突破業務天花板,二是當現金貸、信用貸都在做無抵押、無擔保的純信用貸款,銀行的抵押貸款難以從定價中獲得優勢。”郭田勇說。
傳統銀行近幾年也在嘗試互聯網貸款,只是步伐稍顯謹慎。一位從事貸款業務的銀行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其所在的地級市銀行,互聯網貸款剛上線一年,線上貸款大部分是小額信用貸,最低5000元,最高50萬元,大部分線上貸款用戶是當地的公務員。
“用戶線上申請,大數據審核,線下客戶經理再調查,不接受外市人員的貸款申請,大數據審核除了年齡、婚否、收入證明、有無房車等基礎信息外,銀行還接入了市政府數據,以此來判定該用戶是本地還是外地,盡量做到資金不出市。”上述人士說。
3控制聯合貸款風險
無論是向銀行還是向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許多人不會特別關注自己貸到的錢到底是來自于貸款方,還是其他關聯方。《IT時報》記者嘗試在網商銀行申請網商貸時,頁面就曾提示勾選:同意將本人(或本企業)貸款審核的必要信息同步至網商銀行的合作金融機構,用于評估后續貸款的可貸額度,合作金融機構包括桂林銀行、廣州銀行、華能信托等合作機構。
在《辦法》中,聯合貸款也被限制,單筆聯合貸款中,作為客戶推薦方的商業銀行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接受推薦客戶的銀行出資比例不得高于70%。作為客戶推薦方的商業銀行全部聯合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余額的50%;接受客戶推薦的商業銀行全部聯合貸款不得超過全部互聯網貸款余額的30%。
聯合放貸是銀行與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常見的合作形式,微眾銀行2017年的年報顯示,其聯合貸款的合作機構已經拓展到50家,分享了75%的業務。網商銀行則在今年的雙十一,聯手金融機構為商家準備了2000億元的貸款。而地方性的小銀行、信托等機構在無力轉型線上互聯網金融時,便有了拓展信貸資產的念頭。在聯合房貸中,有公司負責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后,將客戶推薦給金融機構或銀行,由后者做額度發放。
“聯合放貸的問題是,如果兩方資金合作放貸,出錢的人不承擔風險,風險全壓在助貸機構上,但助貸機構未必有能力承擔風險。還有一種模式是,某公司沒有放貸資質,通過助貸的名義來發貸款,這也是有風險的。”上述從事貸款業務的銀行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因此,在網傳《辦法》中也提及,商業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提供貸款資金,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
4記者手記:銀行未收到通知,《辦法》或還將醞釀
在記者的采訪中,各大銀行對《辦法》對自家貸款業務可能造成的影響,避之不及。“我們不參與這次報道”“太敏感”“能不能不提我們”,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最多話術。
哪里有風險,哪里就有監管,在監管落地之前,各家盡可能選擇低調再低調,但在是否收到《辦法》上,各家幾乎給出了相同的答案,網商銀行、招商銀行、華瑞銀行、農商銀行相關人士均向《IT時報》記者表示,暫未收到相關通知。
值得關注的是,在網上熱議《辦法》的同時,11月7日,郭樹清提出了“一二五”目標,具體是指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于1/3,中小型銀行不低于2/3,爭取三年以后,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占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一邊是網傳《辦法》要梳理互聯網貸款管理模式,一邊是要讓民營企業從“不敢貸”“不愿貸”走向“搶著貸”“硬給貸”。一松一緊之間,被訪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或許還將繼續醞釀。
編輯:挨踢妹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