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唇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Lycopus lucidus)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割,曬干。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7.0%。
【炮制】 除去雜質,略洗,潤透,切段,干燥。
【性味與歸經】 苦、辛,微溫。歸肝、脾經。
【功能與主治】 活血調經,祛瘀消癰,利水消腫。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血腹痛,瘡癰腫毒,水腫腹水。
【用法與用量】 6~12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基源】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三葉木通(Akebia trifoliata)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夏、秋二季果實綠黃時采收,曬干,或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α-常春藤皂苷不得少于0.20%。
【炮制】 洗凈,曬干。用時打碎。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肝、膽、胃、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散結,利尿。用于脘脅脹痛,痛經經閉,痰核痞塊,小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 3~9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基源】健康人的干燥胎盤。將新鮮胎盤除去羊膜及臍帶,反復沖洗至去凈血液,蒸或置沸水中略煮后,干燥。
【性狀】 本品呈圓形或碟狀橢圓形,直徑9~15cm,厚薄不一。黃色或黃棕色,一面凹凸不平,有不規則溝紋,另一面較平滑,常附有殘余的臍帶,其四周有細血管。質硬脆,有腥氣。
【炮制】 砸成小塊或研成細粉。
【性味與歸經】 甘、咸,溫。歸心、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 溫腎補精,益氣養血。用于虛勞羸瘦,陽痿遺精,不孕少乳,久咳虛喘,骨蒸勞嗽,面色萎黃,食少氣短。
【用法與用量】 2~3g,研末吞服。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基源】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的干燥莖。秋季果實成熟后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迷迭香酸不得少于0.10%。
【炮制】 除去雜質,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肺、脾經。
【功能與主治】 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
【用法與用量】 5~10g。
【貯藏】 置干燥處。
【基源】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果皮尚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王不留行黃酮苷不得少于0.40%。
【炮制】
炒王不留行:取凈王不留行,照清炒法炒至大多數爆開白花。含王不留行黃酮苷不得少于0.15%。
【性味與歸經】 苦,平。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活血通經,下乳消腫,利尿通淋。用于經閉,痛經,乳汁不下,乳癰腫痛,淋證澀痛。
【用法與用量】 5~10g。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干燥處。
【基源】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后撞去粗皮,曬干。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黃芩苷不得少于9.0%。
【炮制】 黃芩片 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曬)。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用法與用量】 3~10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基源】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炮制】 桑枝未切片者,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與歸經】 微苦,平。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 祛風濕,利關節。用于風濕痹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
【用法與用量】 9~15g。
【貯藏】 置干燥處。
【基源】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冬二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摘,置沸水中略燙后干燥或直接干燥。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4.0%(ml/g)。
【含量】本品含反式茴香腦不得少于4.0%。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腎虛腰痛,胃寒嘔吐,脘腹冷痛。
【用法與用量】 3~6g。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基源】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或薤(Allium chinense)的干燥鱗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曬干。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心、肺、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滿脹痛,瀉痢后重。
【用法與用量】 5~10g。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基源】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切段或縱剖成瓣,干燥。
【炮制】 略泡,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與歸經】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用法與用量】 10~15g。
【注意】 孕婦慎用;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聲明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參考文獻
(1)中國藥典20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