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來 記得孩童時代,村莊周圍散布著大小不同的荷塘,暴雨襲來時,摘一個大的荷葉頂在頭上遮雨,站在荷塘邊,看著雨水落在荷葉上,先是一個小水珠,接著形成一個小水球,再結成一個扁平的小水塊,晶瑩透亮,隨著風擺荷葉而搖晃滾動;風大時,一塘荷葉順風傾翻,水珠,水球,水塊依次倒出,形成清脆的嘩啦聲,似乎是樂師不經意地撥動了一下琴弦,又無心彈奏,琴音響了一陣驟然而止。那時的夏日炎熱難熬,沒有電扇,更沒聽說過空調,只是搖搖芭蕉扇,或是找個風口,再或是躲在樹陰下消暑。一天中午,一個玩伴捧了幾口荷塘水喝了下去,頓感清涼,便把我們喊了過去,大家跳到荷塘里,涼冰冰的水把我們熱騰騰的身體立刻涼了下來,個個樂得哈哈大笑。荷塘給我們帶來歡樂,荷葉給我們帶來童趣。 大凡人們都愛花,春蘭秋菊,夏蓮冬梅,盛開時人們總要欣賞一番,文人們總要描繪一番,詩人們總要吟詠一番,畫家們總要再現一番。而荷葉很少有人關注。寫意畫家為了表現荷花,不得不配上荷葉,也只是飽蘸濃墨,粗獷地涂個輪廓,再稍加修整即然。工筆畫的荷葉栩栩如生,但荷葉并不是畫家著意表現的主題。畫荷花就不同了,畫家們會全神貫注,那調色的耐心,筆線的細膩都達到了極致。周敦頤的《愛蓮說》贊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他卻忽視了荷葉與荷花同根、同流,一樣具有居濁不污的品格。有人作了副對子: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筆點天文。且不必去考證作者,但也忘掉了荷葉。人們之所以喜愛荷花,大概都是因為荷花的艷麗緣故吧。荷葉沒有花的濃妝, 更沒有荷花的妖艷。因而,幾乎無人問津, 只朱自清對荷葉瞥了一眼,在他的《荷塘月色》中把荷葉比喻為舞女的裙。“此荷此葉常相映”,這是李商隱的詩句,倒是獨具慧眼,說出了荷葉與荷花彼此相依襯托的關系。 我覺得荷葉可愛,可敬。荷葉樸實無華,雍容寬厚,呵護荷花,卻不與荷花爭艷,不油頭粉面,卻暗暗放散香氣。荷葉把幼嫩的荷花擁抱在懷里,守衛它健康成長;把成熟的荷花高舉頭上,扶助它出盡風頭。沒有荷葉,荷花失色,沒有荷葉,荷花乏韻,沒有荷葉,荷花無神,沒有荷葉,荷花孤獨,沒有荷葉的實誠也就沒有荷花的富貴,沒有荷葉的高潔也就沒有荷花的豐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