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饅頭干兒
丁中老校友 陳錫瑾
陳錫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屆校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江蘇省作協會員。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話、寓言、兒歌、散文、連環畫腳本等發表在《小朋友》《少年報》《新民晚報》《看圖說話》《中國兒童報》《中國兒童畫報》等多家省級以上刊物,著有《一串紅燈籠》等。
過去,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餡心呢,有野菜的、蘿卜絲的、芝麻糖的,等等。臨了,還要蒸若干棒糕,即實心饅頭,什么也不用包。將面團搓成長條兒,又粗又長,像個棒槌,蒸起來快捷、方便。棒糕分兩種:一是白面的,二是黃面的。黃面就是一條龍粗面,沒有去除麩皮,這樣做,節約糧食。蒸好了,金燦燦,亮光光,蠻好看的,就是粗糙點,口感差一些,不及有餡心的包子好吃。
棒糕蒸好后,等冷卻了,就把它切成片兒,放在大匾里,長條桌上,曬上兩三天。曬干了,硬棒棒、脆嘣嘣的,上面布滿了小氣孔,像鍋巴似的還有一股臘香味。饅頭干兒,是儲備糧,曬千后,為了防止老鼠啃咬,就放在舊魚網里,吊在堂屋二梁的掛鉤上,這樣做,既透風,又透氣,不會霉變。在掛鉤的上方,套一個鐵皮圈兒,老鼠想要從繩上下來偷吃,腳踏鐵皮,身子一歪,就會掉到地上。吊著的饅頭干兒,因為通風透氣,不管放多長時間,也不會霉變,可以一直吃到栽了秧以后。
到了三春天,農活漸漸多了起來。農民早上喝稀粥不扛饑,等不到中就餓了。咋辦?等粥鍋一開,就放幾大把饅頭千下去,燜一燜,焐一焐,就軟綿綿、爛乎乎的了,方便得很。每人"呼啦啦”吃上兩大碗,到田里干活就更加有勁了。如果小中或晌午來了客人,就打幾個荷包蛋,放幾片饅頭千,再撒一瓢白糖,熱乎乎地端給客人,也就算種很好的招待了。當時農村家家都比較困難,親戚朋友都這樣做,誰也不會譏笑的。
小時候,我早上去上學,因為日天長,兩節課后,肚子就餓得咕咕叫了。媽媽疼我,就先把饅頭干放到鍋里炕一炕,香噴噴的,又脆又酥,炕好后放到陶罐里,很長時間也不會變軟。每天早上,媽媽就抓幾片放進我的口袋里,笑嘻嘻地說:三伢兒,肚子餓了,就摸兩片啃啃。雖然是黃面的,吃起來特別香,咬一口美到心坎里去了。
那時間條件很差,農村的孩子沒啥零食吃,這饅頭干兒就是上等的美味了。
更多作者作品請見菜單欄“精彩回顧”-“網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