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碩士,教授,執業中醫師,碩士生導師、注冊營養師陜西中醫藥大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專業學科負責人/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療營養室主任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節氣飲食是民俗活動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將它與養生聯系到了一起,認為它是中醫養生值得去繼承和發展的東西,《中國臨床營養網》特邀陜西中醫藥大學慢病食療養生團隊辛寶教授將在今后每個節氣推出一篇節氣養生的理論和應用文章,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研交流。
從冬至到小寒節氣,大部分人正好從“陽”過到“陽”康,2023年第一個節氣養生時段的15天很多人都在和疫病做著戰斗,從身邊的人的情況來看,我的總體感覺是陽氣旺盛是否與疫病易感情況包括后續的癥狀密切相關,回顧上節課所講,結合今年我們養陽生的這個主題,也印證了我說的陽氣和正氣有著不同的理論,那么感疫后,疫病恢復期的小寒我們怎么養生,其實也和陽氣相關。通常來說,小寒時節的到來,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參看以前文章 【原創】 小寒溫補是開頭,這個“溫”該怎么溫)。其實到了小寒,無論南方、北方都能明顯感覺進入二九后天氣轉冷明顯,這個時候普遍是干冷,不像夏秋雨季的濕冷。但現在的氣候變化比古代更為復雜,這也是整體物候的影響,就像今年小寒有幾天我看到的很多地方的氣溫是上升了的。本來冬季天寒地凍就特別易于外感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因為中醫上說法疫厲邪氣,最易伴隨風、寒侵襲人體,趕上“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的——不寒反熱的天氣,疫情的防治特別是防“重陽”的問題就顯得尤其關鍵。
當然從總的養生方法上來說,小寒大寒節氣的主旨以溫熱調補以驅寒氣,以補氣護衛肌表預防風邪,即便氣溫比以往的冬天高些,保暖仍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小寒的寒為陰邪,寒盛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因此要注意添衣防寒。“宜居處密室,溫暖衣裳,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不可冒觸風寒”。對于老人家,外出要注意保暖,養護陽氣,防止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我們說過,陽氣對于人體生命活動非常重要,《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又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雖然陽氣逐漸增長,但與春夏相比仍屬微弱。而寒盛可以傷陽氣,因此小寒應養陽,養陽并不是單純的保暖,要注意從飲食上溫補,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也就是屬陽的食物以補益身體。日常食物中屬于熱性的食物主要有辣椒、肉桂、花椒等;屬于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薺菜、蘆筍、南瓜、生姜、蔥、大蒜、大棗、桂圓、荔枝、石榴、烏梅、香椽、栗子、核桃仁、杏仁、羊乳、淡菜等。(當然食物的中醫屬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個也僅是參考。)也可以適當進行藥補,可以防御冷氣對人體的侵襲。這一方面人參、阿膠、冬蟲夏草、枸杞、當歸等都是最好的選擇。小寒養生,健脾化痰、滋陰潤肺的食物不可或缺,推薦龍眼、山藥、蓮子、芝麻、百合等。藥補需要因人而異,體質偏熱的人本身就特別容易上火,在進補的時候就要適量,還應注意辛辣油膩的攝入。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體質虛寒之人如胃寒、易腹瀉的人要少食或者不食梨、柿子等寒性水果。調味要減咸增苦:少鹽以免傷腎;苦味食物可以補心,心屬火,可以克制過亢的腎水,起到養腎的作用。我國多半地區小寒時節有食紅棗粥和八寶粥等習俗,也可食用羊肉粥、核桃粥、山藥粥及南瓜粥等,食用方便又適合大部分人群。民諺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充分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種小寒干冷的日子里,宜進行適宜的戶外運動,比如慢跑、跳繩、踢毽子、打太極拳等。但要與冬日“藏精”相適合,不易太早起床鍛煉、也不宜過度鍛煉!鍛煉要“必待陽光”,凌晨四五點鐘甚至三點就起床鍛煉,不但起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反而大傷陽氣,對身體有很大傷害。應該早上七點以后或者下午兩三點鍛煉為宜。冬天應該“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可以在傳統功法的基礎上加一些拍打、搓揉,促進血液循環的中醫運動養生方法;其次,規律作息,保證睡眠,不能貪睡,中醫上講“久臥傷氣”,反而不利于健康。再者疫情防控期間,即便是小寒,也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在每天洗臉時,用冷水刺激鼻部,可以提高抵抗力,增加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要明確,保暖要全方位,暖手、暖頭頸、暖腳、暖背、暖胸腹,在不明白中醫的溫補內涵的情況下,最好的溫補就是保暖(中醫的理論就是來自于生活的客觀實踐和觀察)。當然有條件也可以用艾灸、敷貼、泡浴、中醫膏方等一些中醫藥溫補方法。- 服飾強保暖,口罩護口鼻,小寒不感風寒就是最大的防疫、養生成果。
- 短時耐寒熱粥湯,長時耐寒高營養(高脂高蛋白),機能調整靠中醫加運動。
原創文章授權發布,轉發請與《臨床營養網》或作者聯系,請勿隨意轉發,作者及《臨床營養網》保留版權及其他權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