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
細辛又名細參、煙袋鍋花,屬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上品。因其根細、味辛,故得名,味辛,性溫,入心、肺、腎經。《神農本草經》認為其“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本草經百種錄》有:“細辛,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夾寒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藥性論》指出:“治咳逆上氣,惡風,頭風。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綜上可知,本品辛溫,能外散風寒,內化痰飲,適應于感冒風寒或肺寒所致之咳嗽痰多證;辛散溫行,故能散寒除濕止痛,適用于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身痛;又味辛而厚,氣溫而烈,能發散在表之風寒,可用于陽虛外感、寒邪入里之證。
【應用特色】
細辛辛香走竄,宣泄郁滯,上達巔頂,通利九竅,善于祛風散寒,且止痛之力頗強。據藥理研究,細辛中的揮發油對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另一方面,此揮發油有鎮靜作用,故有止痛的效果。
鄧教授常用之與旱蓮草、側柏葉、海桐皮伍用,治療牙痛,療效明顯。用細辛治牙痛,古已有之。《本草綱目》曰:“細辛,辛溫能散……口瘡、喉痹、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則發之之義也。”石頑按曰:“所謂火郁者,有火郁結于內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則升陽所以散火,其郁得泄,而表邪自解。”《本草匯言》曰細辛:“佐苓、連、菊、薄,又能治風火齒痛而散解諸郁熱最驗也。”《圣濟總錄》“細辛湯”用細辛(去葉苗)、革芨各半錢,煎湯溫漱冷吐,治牙齒痛久不搓。《御藥院方》“細辛散”用荊芥、細辛、露蜂房各12g,煎湯溫漱冷吐,治牙齒疼痛。《吉林中草藥》亦載有細辛、黃柏各3g,煎水漱口,治牙痛。
本品辛溫發散,芳香透達,長于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宜于外感風寒,頭身疼痛較甚者。鄧教授對股動脈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一類因脈絡瘀阻而見肢體痹痛的患者,用細辛配伍川烏、吳茱萸、蔥、艾葉、紅花、荊芥、獨活、羌活、防風、海桐皮等藥,煎湯熱洗或濕敷,屢效。正是用了細辛祛風通絡止痛之效,如《本草正義》曰:“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
但細辛有小毒,故臨床用量不宜過大,細辛作單味或散末內服不可過錢(3g),如入湯劑便可不拘泥于此,細辛在煎煮30分鐘后,其毒性成分黃樟酰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正如《本草別說》所謂:“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本草經疏》亦有:“細辛……蓋辛散升發之藥,豈可久服哉”,“細辛,共性升燥發散,即入風藥,亦不可過五分,以其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
【驗案舉例】
江某某,女,43歲。2001年1月5日來診。主訴:四肢關節疼痛、麻木、肢冷3個月,在他處經中、西醫治療效果欠佳而來就診。査關節無紅腫,四肢活動正常,舌淡紅,苔白,脈弦細。證屬風寒阻絡,治以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處方:老桑枝30g,絡石藤30g,半楓荷30g,威靈仙15g,七葉蓮30g,桂枝12g,細辛3g,天麻15g,淮牛膝15g,甘草5g。
二診:服藥4劑后,四肢麻木感覺減輕,舌淡紅,苔薄黃。處方:老桑枝30g,絡石藤30g,銀花藤30g,七葉蓮30g,桂枝12g,細辛3g,螟蚣3條,赤芍15g,甘草5g。
三診:藥后癥減,以上方加當歸10g,服藥7劑后癥狀消失。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