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就是關于自我認知的知識,是一種有意識地控制和反思自己知識的能力,是由大腦的司令部前額皮層掌管的高階認知技能。
元認知是孩子學習的好幫手,理性地覺察、評估和控制自己的想法和狀態,你既要知道你知識的邊界在哪,也要知道你無知的程度有多少
那些元認知能力好的孩子,學習成績也會比較好。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不是靠死讀書來學習,而是善于監控和調節自己的學習狀態。
如果遇到一道數學難題,他不會急著算答案,而是首先問自己:「這個問題要求我做什么?老師為什么給我這個問題?這與我在數學課上學的東西有哪些聯系?……啊!我想起來了,我在課堂上看到過類似問題,那么,肯定有一個相應的數學公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然后,他就可以查找書本或者回憶公式,算出正確答案。
善用元認知策略的學生,會從知識點的表面結構出發,找到問題的深層知識結構。
你可能想說,總覺得元認知策略是大孩子才能掌握的,我家寶寶還太小,能做到嗎?以前的研究確實認為,學齡前兒童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無法深入地反思。
然而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即使是3歲的孩子,也有反思自己知識的能力。他們能夠衡量自己的記憶,并且根據自己對記憶的評估來做決定。
那么,我們該怎么培養孩子的元認知能力呢?首先要明確元認知策略的 3 個階段:
你可以把元認知策略分為三個階段:準備、應用,最后是監控和反饋。
拿數學題舉例。
孩子對數學很感興趣,你覺得是時候教孩子乘法了。你可能會首先替孩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知識、找什么資源。這是準備階段。
然后再找一些需要用到乘法的、接地氣的數學應用題給孩子做,這是應用階段。
最后你不僅監控孩子學習的進程,還給孩子算分數,給他學習效果的反饋,這就是反饋階段。
不過,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元認知策略的三個階段不是嚴格按照順序進行的,而更可能是以交互的方式進行的。
比如你監控到孩子做題的時候錯誤率很高,于是你打破順序,重新準備背景資料,降低難度。
其次,要勇于做孩子的「元認知發聲器」:
由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特別是能表達他自己心理過程的元認知詞匯儲備不夠,所以,即使他有元認知能力,也可能無法順利地告訴你他的心理過程。
這時候就需要你暫時充當他的「元認知發聲器」,多跟他談話,鼓勵他洞察自己的學習狀態,把心理狀態說出來或是幫他說出來。
最后,讓孩子準確估計自己的能力
「讓孩子覺察到他不知道什么」很重要,這實際上是讓孩子準確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般人總是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忽視了自己可能不知道的知識,同時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別人的能力。
克服這種傾向的「解毒劑」是元認知能力,就是能夠思考和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局限。
比如有研究發現,經過元認知培訓的學生,能夠準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在期末考試中得分更高了。元認知培訓可以應用于所有的學習過程中。
一旦孩子能夠意識到「我以為這個知識點我已經會了,但其實我還不理解」,他就能調整他的學習模式,在自己弱點的地方做好準備。
很多孩子容易高估自己,原因是他們的父母本身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我們希望孩子能成功,在任何地方都有競爭力,所以我們總希望他能做得更好。這樣的心理其實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寶寶能力的估計。
如果你想提升孩子的元認知能力,你要對孩子有一個理性的認知,不要過高或者過低地評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