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30”啟動本輪調控以來,樓市已在日趨嚴厲的政策環境中度過一年。
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令房地產市場五味雜陳。在“金九銀十”這個傳統樓市銷售旺季,一、二線熱點城市的成交量卻陡降,部分地區甚至創下近幾年來新低。市場分析普遍認為,樓市調控力度將持續收緊,成交“量縮”階段尚未結束,明年房地產市場可能會繼續尋底。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原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顧云昌在接受中國財富網專訪時表示,房地產市場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大約三年為一個周期。目前一、二線熱點城市已過周期高點,呈回落狀態,這本身是周期性作用,也與政策調控相關。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行情看漲,可謂此起彼伏。
他認為,本輪樓市調控采取了部分行政性手段,例如限購限貸限售等,這些政策短期內起到明顯效果,但長期來看,仍需加快推動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
中國財富網:“十一”黃金周期間,一、二線熱門城市樓市成交量清淡,創下四年來低點,而三、四線部分城市成交量仍維持相對高位。這種趨勢是否會延續?
顧云昌:中國房地產市場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在我看來,主要有三方面特征。這些特征在近期的市場運行中有所體現。
第一,周期性變化,房地產市場大約三年左右會經歷一個小周期。具體分時間來看,房價上漲到頂點約為一年半到兩年半時間,而下行階段則為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各個城市大致均有這樣的周期表現,隨著供給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而歷次政策調控也多是在熱點城市和地區進行,大概三年左右一個周期。
第二,每個城市周期出現的時間點不一樣。這就如同水波紋的擴散,時間上有先有后。以北京、上海為例,自2015年下半年之后,這兩個城市樓市行情火熱,并且在去年底達到高潮,隨即“9·30”調控政策出臺。但去年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相對處于低潮,今年過完年之后才有所變化。這種各線城市在周期時間點上的差異,自2003年、2004年之后就出現了。
第三,即使一線城市之間、二線城市之間也有差異。房地產市場有區域性特征,這與鋼鐵、煤炭、家電市場等不同,并非同步冷熱,而是由各個地區、各個城市供求關系決定的。例如,深圳和廣州均為一線城市,但深圳供求關系更為緊張一點,而廣州較為平緩。同理,同樣作為三、四線城市,但那些熱點地區、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凈導入量較大的城市,與那些人口凈流出、庫存很大的城市相比,情況也不一樣。此外,即使在一、二線城市邊上的中小城市,它們的樓市狀況也不盡相同。
今年下半年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樓市銷售仍在增長,但增速放緩。一、二線熱點城市已過周期高點,呈沖頂回落狀態,本身是周期性作用,也有政策調控的作用,使得它們的樓市交易量下降。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行情看漲,可謂此起彼伏。總體上看,今年全國樓市銷售可能會達到歷史峰值,目前同比仍保持百分之十幾的增長,預計年底將會保持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長。2016年曾是一個高點,當時主要是一、二線城市大幅增長推動,而今年的增長主要來自三、四線城市。
中國財富網:海南跟進出臺調控政策,包括提出商品房五年限售。您認為限制交易期限的措施能否真正壓縮投機空間?
顧云昌:這一輪調控使用了一些行政性手段,包括限購、限價、限售、限貸等,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這些政策。由于僅依靠市場行為手段,比如通過調節金融杠桿,調節貨幣供應、利率等來影響房地產市場,似乎還不夠,所以就增加了行政性手段——這些行政性舉措發揮了一定作用,將房價漲幅暫時壓了下來。市場越是控制,越是可能有所反應。當資產價格遠低于市場價格的時候,就出現了投資機會,那些本來不想買的可能也會出手。
根本的解決辦法,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側角度看,北京、上海的土地供給總量是不足的。例如當土地庫存低于6個月,便只有依靠限購等來緩解供求緊張關系,實際上需求是被壓抑的,因此在土地供給方面要下大功夫。
另外,房地產市場不僅僅是自身供求關系的問題,還涉及到諸如貨幣因素、貧富差距問題等。當貨幣總量增加和一部分人持有大量貨幣,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就很旺盛,而在缺少投資渠道的情況下,進入樓市就成為重要選擇。因此,樓市問題僅靠樓市本身難以解決。中央提出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應該就是從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市場行為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房地產長效機制需要5年到10年的積淀,需要在體制機制方面進一步改革。這方面也已經開始著手,比如推出共有產權住房、完善租賃市場等——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這兩部分群體的住房問題確實很關鍵。
中國財富網:土地制度的改革不會一蹴而就,那么土地供應方面具體應該如何改善呢?
顧云昌:當前的土地供應制度,市場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比如北京、上海過去制定人口規劃,在2020年要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而現在已達到2200萬左右。人口迅速增長,但土地供給仍是按照1800萬人口來進行,這種情況下土地必然供不應求。如何妥善處理土地供應和房價的關系?有人提出“空間換價格”的思路,就是發展軌道交通,將北京與河北鄰近地區緊密聯系起來,這樣來平緩房價飆漲。因此,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房地產問題,而是涉及到城市規劃、人口控制、交通配套等一系列問題。
調控政策方面政府也在做出改進,住建部4月份提出,各地要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對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目前正是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
中國財富網:當前監管層嚴格抑制消費貸違規進入樓市,另外部分城市上浮首套房貸款利率,在調控大背景下,應該如何兼顧剛需者利益?
顧云昌:要保護好真正剛需群體的利益,推出共有產權住房就是一例。至于剛需人群如何劃分,這就考驗政府調控的精準度和管理的精準度。觀察國外情況,美國、新加坡在這方面做的不錯。他們每個城市有多少人需要解決住房問題,均有記錄備案,并且有完備的審查和排序體系,因此何時獲得住房的預期就較為明晰。
所以在具體操作層面,需要對剛需群體登記在冊,實行動態管理,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樓市調控要解決低收入群體的需要,要更加精準,這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是很大的考驗。
作者:郭儒逸
新媒體編輯:熊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