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時隱時現的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全球化遭遇的新挑戰。盡管當前逆全球化的思維比之去年有所退潮——無論是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還是難民潮問題均有所改善,但近年來對全球化的質疑,例如認為其造成全球貿易和經濟結構失衡、國內收入分配不均等,始終沒有消散。
美國是逆全球化大潮中最為歡脫的浪花。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巴黎氣候協定,意味著這個二戰后全球化的重要倡導者對多邊發展熱情的減退。雖然特朗普的世界觀和一些助手存在分歧,但他不乏來自對全球化不屑一顧的那些人的支持。他認為自己是要讓美國擺脫過去與貿易伙伴簽署的一系列不對等協議,從而重新建立一個公平的貿易環境。但是,正如一些主流英美報紙所報道的,“美國的盟友們(比如德、法)不得不紛紛表態,開始探索在一個美國‘不再可靠’的世界里應該做些什么。”
與此同時,歐盟與日本在上個月敲定的自貿協定,可以看作是一次對美國奉行的保護主義的對抗。除了主要經濟體之間自貿協定的達成,今年以來歐洲部分民粹主義政黨的失勢,也構成對逆全球化思潮的一次回擊。現在看起來,英國去年脫歐公投帶來的歐盟內部的質疑情緒正在消退。德法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意志,不會因為英國的離開而出現衰退。法國主張擁抱全球化的年輕總統馬克龍上臺,儼然成為歐洲大陸上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標志。
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風險不言而喻。它會加劇各經濟體之間的猜疑,它們之間產生分歧將變得更為容易,并且可能導致對抗措施的不斷升級;對身處復蘇之中卻仍然脆弱的全球經濟而言,如果人們從崇尚貿易自由化轉向紛紛筑起高墻,目前取得的成績能否可持續就要存疑。毫無疑問,如果沒有了追求貿易全球化的共同目標,全球經濟將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逆全球化的潮流壯大于全球低增長的困境之中,這并不意外。但是將貿易格局失衡和收益分配不均等現象歸咎于全球化,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是不客觀的。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暫時性問題,就對全球化趨勢產生動搖。貿易保護主義者們不能回避的一個事實,就是經濟全球化對消除貧困和全球經濟增長做出的巨大貢獻。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仍未取得最終成果。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設置了貿易壁壘,甚至不能排除一些人打著全球化名義而施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行為,這些都表明貿易“離心”力量仍有機會潛滋暗長。于是,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中,貿易保護主義就難以避免地成為一只“灰犀牛”,喘著鼻息,伺機出動。
財經小貼士
灰犀牛
“黑天鵝”很多人都聽說過吧!最近金融圈的又一只動物受到大家關注:灰犀牛。
灰犀牛最早出現在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撰寫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指代的是明顯的、大概率的卻容易被人忽視、最終有可能釀成大危機的事件。
渥克認為,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風暴就是是眾多灰犀牛匯聚的結果,當時有很多警示的信號表明,多年積累的金融泡沫即將破裂,許多人也看到了這些信號。
2004年,聯邦調查局的報告就提醒人們提防抵押欺詐的大規模爆發;2008年,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在G7峰會上提醒人們注意,一場金融海嘯即將到來。還有銀行總裁和議員紛紛預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將出現大問題。
在作者看來,錯誤的思想動機和對個人利益的誤判會極大地助長人們抗拒行動的天性,例如銀行家們明明已經了解次貸危機的風險,卻仍然不肯從這種充滿風險的投資中收手。這種金融危機,就是典型的灰犀牛。
文案:熊燁
作者:郭儒逸
新媒體編輯:林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