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味徽州之一:婺源篁嶺
鄒藍/文、圖
篁嶺,我一看名稱就知道,這與竹子有關。因為古往今來,篁這個字,總是與竹子相連的,篁篁修竹,一篁篁的竹林之類的。篁字偏旁從竹,而皇則意味大,意思就是大片的竹子。因此,篁嶺用大白話來說,就是竹山。篁嶺村大名在外,據說是婺源縣的最亮的名片。
上纜車到達400米米高的篁嶺村。經過旅游企業投入修葺,昔日破落的古村如今煥然一新。雖值深秋初冬,游客不說如過江之鯽,也依然是蜂擁而至。幸好我們到得早,還在游客尚未大量涌到之前,就已經沿著上下錯落的石板路走了一圈。
篁嶺以曬秋民俗而著稱,五彩繽紛的農作物,在缺乏平地的篁嶺上,村民只能借房頂或窗前伸出的支架,用竹匾晾曬起來。這是攝影者的最愛。現在人手一個可攝影、可錄像的智能手機時代,也是每個游客熱衷的景。高低錯落的房子,不同高度上圓匾中攤曬的各種顏色的農作物,是人人都想收入手機相冊的圖景。
深秋初冬,銀杏、黃櫨、雞爪楓等紛紛展現色彩,與常綠喬木形成五彩的山野。而在早春,沒有銀杏的明黃,也沒有楓葉的紅,而對面山坡的梯田里,則是大片的油菜金黃。同樣還是一個彩色山野。
篁嶺上的徽派建筑特征強烈,馬頭墻的祠堂,沿山勢立體分布的馬頭墻民居,精巧的山溪流向設計,蜿蜒的小巷通往幽深處。確實是體驗徽州文化的好地點。婺源第一響亮名聲的景點,確實不是白得的。
走著走著,感覺有點奇怪,號稱古村,怎么不見幼兒小孩嬉戲,也沒有炊煙。建濱兄提醒我,說是旅游企業承包了之后,村民全部遷到山下。莫非是走了無錫惠山古鎮,北京前門大街旅游開發的路子?
我忙打聽,原來是絕大部分村民都遷移到山下,而對60歲以上老人因為感覺故土難離,不愿遷移者則網開一面,允許他們住在這里。估計這也是尊重現實,讓時間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篁嶺上,種茶務農為景觀服務的不少員工,倒有不少是原篁嶺村民。有能力經營的,則也能回到山上經營店鋪。不過此時他們的身份則由原住民村民變成了員工和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