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醫(yī)腫瘤研究所所長王三虎教授在治療癌癥方面,不僅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而且在用藥方面有其獨特的思路及見解,我有幸跟隨王老師學習,現(xiàn)將他治療肺癌的專方介紹如下。
王三虎教授治療肺癌擅用海浮石、白英、麥冬、百合、人參、蛤蚧。肺癌的基本病機為痰毒壅肺,氣陰兩虛,燥濕相混。海浮石味咸,性寒,能化老痰及黏痰,軟堅散結,且質(zhì)輕上浮,專入肺經(jīng)。正如朱震亨所謂:“海浮石,咸,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海浮石是王老師治療肺癌專方“海白冬合湯”中用于化痰的主要藥物之一。用量一般在20~30g。
白英,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是現(xiàn)代臨床用于肺癌和婦科惡性腫瘤的常用藥。《全國中草藥匯編》謂白英“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英具有對“人肺癌細胞有抑制作用”(《現(xiàn)代腫瘤藥物學》)。也是王老師治療肺癌專方“海白冬合湯”中主要藥物之一,乃針對“痰毒壅肺”之“毒”而設。用量一般在20~30g。
麥冬的最早應用就是治療肺痿的麥門冬湯,以“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為適應癥,取其滋陰瀉火,生津潤肺之功為君藥,而肺痿就相當于肺癌。《藥性論》謂麥冬“能治熱毒”、“治肺痿吐膿”,《本草匯言》用麥冬治療“肺痿葉焦,短氣虛喘”皆是其例。與半夏相配伍適合肺癌“燥濕相混”的病機特點,而且潤肺而不礙脾,化痰而不傷津。
百合,功能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實際上具有養(yǎng)陰扶正而不滯邪的特點。《本草述》謂:“百合之功,在益氣而兼之利氣,在養(yǎng)正而更能去邪。”甚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首言“主邪氣”。所以張仲景將其作為外感病后邪熱未清之證。《醫(yī)學入門》則專用于“肺痿、肺癰”。因此,麥冬、百合就作為針對肺癌陰虛的主要藥物。其用量根據(jù)陰虛和痰濕的不同而異,一般為12g。
人參是王老師在腫瘤臨床最為常用的藥,他認為人參不僅能扶正氣,不斂邪氣,而且能抑制癌細胞生長(《現(xiàn)代中藥學大辭典》),又能解諸藥之毒,一藥三用,對于惡性腫瘤這種病機復雜,病情危重的大癥而言非常適合。王老師治療肺癌80%的處方有人參,小量6~8g,中量10~12g,大量15~30g。
蛤蚧是王老師最為推崇的補腎納氣藥。肺癌往往涉及到腎,使得腎不納氣而短氣不足以息。蛤蚧補肺益腎,降氣定喘,與人參合用,相得益彰。是在肺癌后期必用藥之一。出版社出版的《中醫(yī)抗癌進行時——隨王三虎教授臨證日記》一書中“人參蛤蚧挽狂瀾,黃連阿膠非等閑”等篇中就多次記載了王老師應用人參、蛤蚧治療肺癌等惡性腫瘤取得顯著效果的病例。用藥特點是不去頭足,每日1對,或2~4日1對。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