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現代世界》譯序 現代心靈的寶藏(摘錄)
《科學與現代世界》這本書,對于研究哲學的人而言,它提供了近代科學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優劣定位,更能銜接科學、哲學與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與密切關系。
對于研究科學的人而言,這本書展現了科學革命的形而上學基礎,并且點出了科學前景的因應之道。
對于一般知識分子,則這本書是現代心靈的寶藏之一,值得細讀深思。
——傅佩榮
1 當代英美第一大哲懷特海
懷特海(A.N. Whitehead, 1861—1947)是當代英美第一大哲,他的思想貫穿了科學、哲學與宗教,不僅博大圓融,而且迭創新境。
他的學術生命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一)劍橋時期:他十九歲入劍橋大學,專研數學,畢業后留校任教達三十年之久。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懷氏早年所受的數學教育,使他對近代的科學思潮可以出入自得。
(二)倫敦時期:懷氏于1911年應聘于倫敦大學,他的思想逐漸擴展到哲學領域。這段期間的著作都是銜接科學與哲學的,像《自然知識原理》(Enquiry Concerning the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自然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相對論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等。
(三)哈佛時期:1924年是懷特海生命中的轉折點。當時他已六十三歲,由于接受哈佛大學的邀請而移居美國,開始講授哲學。
這是他一生中最具創造力而又意氣風發的時期。由于他,哈佛大學恢復了昔日威廉·詹姆斯、羅伊斯、桑塔亞納、閔斯特伯格等群賢畢集的黃金時代。
懷氏的代表作相繼問世,造成科學界、哲學界、宗教界的連環震撼。
本書《科學與現代世界》,就誕生于這一時期(1925年),被譽為“自笛卡兒方法論以來,探討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最重要著作”。
總結懷氏一生教學五十四年,除了自身翱翔于學術領域、成就一代宗師之外,更能積極入世、關懷人間。
他在哈佛執教期間,每周一晚上在家中與學生聚會暢談,十三年之久從未間斷。他的熱忱與專注簡直是宗教性的。
普萊士(Lucien Price)在《懷特海對話錄》序言中說:
“我在一日工作之余前往懷特海府上,這時我疲倦得幾乎不能維持連續的交談。然而,跟他經過四五個小時的交談而在半夜出來之后,我總興奮得像有一把熊熊的生命之火在燃燒。難道他能放射出精神的電力嗎?”
2 《科學與現代世界》的語言魅力
《科學與現代世界》這種看似艱深的題材,懷特海卻能處理得興味盎然。
譬如討論“近代科學的起源”,他指出:希臘的悲劇、羅馬的法律、中世紀對神的信仰,共同形成近代人潛意識中對“自然秩序”的絕對信念,奠定了科學探討的基礎。
談到17世紀是“天才的世紀”時,他評價伽利略、笛卡兒、惠更斯與牛頓,稱“這四人通力合作所獲的成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視為人類知識史上最偉大的史無前例的貢獻”。
說明“自然機械論”的缺陷時,他將之形容為“自然界是枯燥乏味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香氣或顏色,而只有資料在毫無意義地,永遠不停地匆匆流轉。”
3 從科學角度分析文學浪潮
懷氏的豐富才學使他在討論19世紀之前,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浪漫主義的逆潮”。
他引用了彌爾頓的《失樂園》、蒲伯的《論人》、華茲華斯的《漫游集》、丁尼生的《追憶集》(又譯為《悼念》)、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與《白山》等。
這些引述與分析充分證明了:真正偉大的文學家不僅能夠反映時代風潮,更能掌握時代精神,點化時代癥結,深入理解時代的宇宙觀與形上信念。
懷氏根據上述“逆潮”來證明他的理論是時代的正確動向。
他主張“機體機械論”——分子將遵照一般規律盲目運行,但是每一分子由于所屬整體的一般機體結構不同,而使其內在性質也隨之各不相同。
這樣一來,“心靈”的意義獲得肯定,“價值”的體驗也得到了證實。
4 重新思考“上帝”與人類
“上帝”的概念,是亞里士多德整個形而上學系統的蓋頂石。懷氏首先承認亞氏為最偉大的形而上學家,但是對于亞氏以上帝為“第一推動者”提出質疑。
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似乎難以化解。近三個世紀以來,宗教一直處于防守地位,顯得欲振乏力。因為科學每前進一步,便證明宗教信念的表達方式需要作某種修正。
但是,宗教的存在可以被忽視嗎?絕對不可以。
懷氏認為,宗教表達了人類某種基本經驗,是人性尋求上帝的反響。這種反響使人類產生崇拜之心與虔敬之德,進而為實際人生的價值(如道德與美感)奠下基石。
但是,宗教并非人類的鴉片,上帝也不是弱者的避風港。
懷氏嚴正指出:“對上帝的崇拜不是安危的法則,而是一種精神的探險,是追求無法達成的目標之行動。壓抑高尚的探險希望,就是宗教滅亡的來臨。”這段話對今日宗教界,應是暮鼓晨鐘。
落實到人類社會,懷氏所欣賞的人格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懷氏認為只有互助合作才是唯一的真理。
他的解釋親切可喜,他說:“人類需要鄰人具有足夠的相似處,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夠的相異處,以便激起注意;具有足夠的偉大處,以便引發羨慕。”
以上所述,只是簡略介紹懷氏《科學與現代世界》一書的要旨。
對于研究哲學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了近代科學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優劣定位,更能銜接科學、哲學與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與密切關系。
對于研究科學的人而言,這本書展現了科學革命的形而上學基礎,并且點出了科學前景的因應之道。
對于一般知識分子,則這本書是現代心靈的寶藏之一,值得細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