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2800字 閱讀需要8分鐘
說到晚清,無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后世歷史學家,都喜歡用的一個詞叫做“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局面之下,不但大清經歷著數次彷徨,海外有影響力的華人對大清的態度也經歷著變化。
一開始這些人是盡力讓母國強大,到后來卻是盡全力滅之而后快。這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位美國華人容閎,他是美國耶魯第一位中國學生,后來幫著大清辦了許多事,到最后卻成了革命黨的中流砥柱,那么,身份變化如此之大的他到底經歷了什么?今天就聊聊容閎的故事。
1828年,容閎生于廣東香山,幼年時輾轉于澳門和香港,1847年去美國繼續學業。1850年,容閎考入耶魯學院,成為首位在耶魯就讀的中國人,幾年之后,容閎獲文學學士,從耶魯畢業,并入籍美國。
◇ 青年時期的容閎
◇ 耶魯畢業后,容閎寫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留言
對于容閎來說,他一直有家國情懷,而他的美國身份也能讓他在中國各個勢力之間閃轉騰挪,全身而退。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江浙一帶勢力非常大,他們打出的耶穌基督旗號一度讓容閎看到希望,于是他回國進入南京,見到了太平天國的頭面人物洪仁玕,提出以西方文明理念富國強兵的治國七策,比如興商業,辦銀行,和各國平等外交等等。
◇ 容閎的宏愿:“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洪仁玕以此為基礎并結合自己在香港的見聞,提出了《資政新篇》的綱領,太平軍的死敵曾國藩看到《資政新篇》之后大為贊賞,說:“觀此一書,則賊中不為無人”,今天看到這句話,以為是夸太平天國,但其實是夸容閎的。
洪仁玕非常欣賞容閎,并給了他一枚四等爵位的封印,但容閎看到太平天國烏煙瘴氣的種種,也知道自己的抱負在這里無法實現,于是堅辭不受,并輾轉于廣州的美國公使館,上海海關等地任職,后來在上海開洋行經營生意。
此時太平天國已經基本被剿滅,大清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而當時整個大清懂得洋務的人幾乎沒有,而中英文流利的美籍華人容閎,也就成了朝廷必須倚杖的對象。
◇ 1870年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炮廠炮房
比如曾國藩就曾親自接見容閎,詢問洋務運動當以何者為先。容閎答:“中國今日欲建設機器廠,必以先立普通基礎為主。當有制造機器之機器,以立一切制造廠之基礎也。”翻譯過來就是,先實現工業的正常運作,再說什么船堅炮利。此后,曾國藩派遣容閎去美國購買“制造機器之機器”,以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
在此之后,容閎向朝廷指出,光有機器還不行,得有人才,希望大清派一些年輕人去美國學習,此想法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并最終在1872年得以實施,這就是留美幼童計劃。四年之間,總共有一百余名幼童赴美,而容閎被任命為留美學生監督。
等這批幼童到了美國,駐美公使陳蘭彬對他們是左右看不順眼,說他們到了美國大逆不道,剪掉辮子,改信基督,將來一定不可能忠誠于大清朝,干脆把他們都給撤回算了。而當時李鴻章希望這些幼童就讀軍校被美國拒絕,所以清廷最終撤回了留美幼童,而容閎希望為大清培養人才的努力化為泡影。此后,容閎留在美國照顧家人。
◇ 留美幼童在上海輪船招商局合影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大清不但幾十年洋務運動之成果毀于一旦,而且一時之間竟然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容閎遠在美國,不忍心看著祖國滅亡,主動遠赴倫敦利用自己的聲望向外國商借軍費,但最終這件事因李鴻章與張之洞的躊躇不決而失敗,1895年,容閎索性再次回到中國,并上奏朝廷,希望讓他設立國家銀行,結果還是不了了之。幾件事情打擊下來,容閎也看清楚了,無論是借款和銀行,還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都救不了大清朝,要想改變這一切,就必須改變大清的政體。
在此之后,他因緣際會,認識了廣東老鄉康有為梁啟超,并為他們變法的主張所吸引。1898年,戊戌變法開始進行,而維新黨人對容閎也十分器重,當時他寓居北京,其下榻之地成了維新黨人商討各種政策之所,他的風頭一時甚至蓋過了康梁二人,然而好景不長,戊戌變法持續百日即告失敗,慈禧太后重新掌權之后大肆捕殺維新黨人,容閎事先得到風聲,先藏匿于上海租界中數月,后來輾轉逃到香港。
◇ 《譚嗣同就義》連環畫
經歷此事之后,容閎算是看清了,大清已經無藥可救,如果要中國活,大清就必須完蛋。在當時有這樣想法的還有一群人,那就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只不過在1900年之前,他們的想法屬于異類,沒多少人支持,大多數有志于救國之人還是認為維新變法之路才是唯一的正途。
1900年,維新黨和革命黨聯手推動的自立軍起義宣告失敗,這才讓海外的華人看清,維新變法絕無可能,革命才是唯一的正途。這個時候,容閎已經在利用自己的聲望幫著革命黨籌錢和謀劃行動了。
1901年他策劃在廣州起義,起義失敗之后,容閎提出了“紅龍計劃”,爭取中國南方各種派系和秘密會社,組織一支軍隊,同海外孫中山的革命黨合作,徹底推翻清政府。為了裝備這支軍隊,容閎打算籌款五百萬美元,購買十萬支槍和一億發子彈,并盡自己一切的力量支持革命黨。
◇ 紅龍計劃中,為革命黨培訓軍事人才荷馬·李專門在美國組建了“干城學校”,圖為干城學校中的華人學員
也正是因為容閎在后方的支持,革命黨能夠在幾年內連續發動起義,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但極大地動搖了大清的聲望。1911年,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先后爆發,在此之后南方各省相繼獨立,中華民國成立,當孫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時候,邀請容閎歸國,容閎也欣然應允,但還沒等動身,他就在美國去世了。不管怎樣,他也算是活著的時候親眼看著大清皇帝退位,革命終于成功。
容閎一生中的思想轉變可以說是海外華人在那段歲月中心路歷程的一個縮影,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自始至終熱愛中國的人,卻不得不“遠托異國”,浪跡海角天涯,這是他個人之不幸,也是他所在時代之不幸。而對容閎而言幸運的是,他能夠在一次次挫折中修正自己的想法,知道大清徹底沒救,于是就毅然投身革命,拋棄了過去他曾經服務的那個政權。
正是有他這樣的海外華人心路歷程的轉變,大清的滅亡也才被大大加速,這也是歷史悲劇給近代中國留下的一些幸運吧。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于網絡,若有侵權,后臺聯系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