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覺醒年代》再現了一百年前的中國,那個落后混亂卻充滿著激情與使命的年代,讓我看得熱血沸騰。
我知道,在很多人看來,這好像不應該是一個五十三歲的我該有的狀態,但是,我確實感到,很少有電視劇像《覺醒年代》這樣,讓我重新審視人生。
對,就是重新審視人生,這部獻給的主旋律的電視劇,卻讓我開始思考關于人生的問題。
電視還原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與我小時候印象中的人物形象差別太大,這也反應了黨和國家的進步,還原歷史真相,也是對那個時代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前輩的最好告慰,是對烈士英靈的最好祭奠。
陳獨秀,一代豪杰,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用“豪杰”這個詞,總之就是感覺這個詞適合他。我(應該是很多人)以前對他的認識太膚淺了,小時候,我們知道他雖然是中共創始人之一,后來卻犯了右傾錯誤,給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
但是,陳獨秀那種救國救民的激情,那種為了革命傾情投入的姿態,卻依然讓我們發自內心地欽佩;他的才華與豪氣,他的執著與真性情,都是那么打動人心。
他對兩個兒子看似無情卻深情的愛,讓我們體會到了一個革命者家國大義的胸懷;當兒子斥責他不仁不義之后,他釋然大笑,稱贊兒子有骨氣、有仁義,讓見證這一幕的朋友們慨嘆陳獨秀的卓然不群。
陳獨秀以《青年雜志》為依托,喚醒國人,啟迪青年,宣揚科學與民主。被毛澤東視為寶貝的這本雜志,無疑對當時的熱血青年乃至國人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以及后來中國革命的發展,這本后來更名為《新青年》的雜志功不可沒。
說完了陳獨秀,我不想再贅述電視劇的其他情節,實際上,我看了也不多。我特別想抒發我內心此時的感想,就是我前面說的人生的問題,準確點說是人生覺醒的問題。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边@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的話。
人生為一大事而來,每個人都需要尋找到這個大事到底是什么。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無數的革命者自然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大事,那就是救民于水火,為國家和民族的強大而奮斗犧牲。
那么,在當今的和平年代呢?
雖然沒有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也沒有彌漫的戰火硝煙的考驗,但是,每個人依然有著自己的使命,依然要尋找到自己人生的大事究竟是什么。
恰好,我剛看到一篇文章,分析中美在經濟科技人文等方面上的差距,還講了任正非對員工說不要民粹主義,要堅定地向美國學習。因為我們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有太多的領域處在落后狀態。
我們都看過《厲害了我的國》,感受到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自豪。但是,我覺得,從樹立青年人的使命感來說,還是更需要了解中國究竟在哪些方面、哪些科技產業等存在差距,這個差距有多大,有哪些領域急需我們去追趕和超越,有哪些領域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為趕超做準備。
我覺得,和平年代,這是刺激青年人尋找自身人生大事的很重要的參考信息,對于那些依然落后的地方,我們沒必要藏著掖著。承認差距就是一種進步,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這才是理想的狀態。
一個人的發展太需要使命感了,我們當今的教育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好像人人都能吐槽教育的弊端種種,其實,我覺得如果讓更多的人盡早找到使命感,那么,很多教育問題可能就會迎刃而解。
我有個學生,他曾經因為得知中國航天發動機落后發達國家很多,確立了為此奮斗的使命感。并且,目前研究生選擇的方向也是與此有關。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驕傲。只是這樣的學生還是太少了。
人生使命感并非高大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早一點確立了自己一生為之努力的使命,就會少走很多彎路。更重要的是,這會讓自己迸發無限的激情,這種因使命帶來的激情可以讓人勇往直前、攻堅克難,不會小肚雞腸,也不會鼠目寸光,不會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不會僅僅把考上某所著名大學作為目標。
曾看過一個清華生退學的報道,一個學業優秀的高中生,只是因為要實現清華夢,選擇了參加化學競賽,并且如愿以償被保送清華。后來,明明不喜歡化學可以轉專業,但是因為自己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依然在研究生時繼續選了化學。最后,由于實在不喜歡做實驗,于是,他在研究生階段選擇了黯然退學。
一個本來非常優秀的孩子,卻白白耽誤了大好時光,如果能夠早一點確立自己的使命感,又何至于此呢?
相比之下,同為清華生的錢偉長,數學0分,物理5分,語文歷史滿分的文科生,卻因為九一八事變,樹立了為中國強大做貢獻的使命,棄文從理,最終成為了物理學家。在他身上,使命感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覺得,《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除去讓我們了解并記住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奮斗的歷史之外,應該還應該有讓更多青年人覺醒的作用,當然,也包括我這樣的中年人以及更多年齡段的人在內。
我們都應該問一下自己,我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我這一生,究竟為了哪一件大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