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自己與奶奶單獨生活的日子也十年有余。所以,對《佐賀的超級阿嬤》這本書難免有些偏愛。但凡有機會,它總是第一本我拿出來和孩子們聊的書。
這是一本自傳式小說。作者島田洋七是日本喜劇界泰斗,本名德永昭廣,因師從相聲大師島田洋之助而改名。
書籍簡介
八歲的德永昭廣離開媽媽來到佐賀的鄉下老家,跟隨獨立撫養了七個兒女的阿嬤開始了新的生活。剛來阿嬤家的昭廣難以適應這里的貧苦的生活,但隨著時光流逝,昭廣漸漸體會到阿嬤的樂觀和智慧,體會到與阿嬤在一起生活的快樂。
孩子們通常都挺喜歡讀這本書。首先因為它好讀,用詞簡單樸素、每個篇章內容也不多;其次,作者講述的是他自己8歲到16歲期間發生的事兒,年齡和事件都有代入感;再來是有趣,格格不入的阿嬤像是打開了孩子們的另一扇窗,故事新奇,畫面感和喜感十足。
等到孩子們讀完,大多時候我會透過書里的故事跟孩子們聊聊下面的主題。
摳門兒又大方的阿嬤
因為貧窮,阿嬤想出的點子讓我們的眼鏡跌了一次又一次。比如:
資源回收:阿嬤的腰間綁著一根繩,繩子的末端拴著一塊磁鐵,這樣走路的時候,地面上的釘子和廢鐵就粘到磁鐵上,于是外婆一走路就“嘎啦嘎啦”響個不停;
一物多用:暖腳丫子的熱水袋套上一根繩秒變保溫壺,德永身上綁著熱水袋參加了學校的春游;
超級市場:阿嬤在屋外的河面上架了一根木棒,攔住上游市場漂下來的蔬菜水果,阿嬤稱那條河是家里的“超級市場”。
聊聊好玩兒的故事,再小小地扮演一番,孩子們笑得前仰后合是免不了的。然后,我會在超級阿嬤中間打了個括號,請孩子們填上一個詞來形容阿嬤,即超級( )阿嬤。得到的結果可謂五花八門:智慧、摳門兒、坑人、樂觀、積極、窮、傻、狠心、特別、奇怪、愛、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有趣、變通……
如果留意,你會發現這些詞里竟有不少詞義相反,比如智慧與傻,愛與坑人,摳門兒與大方。我問:摳門兒又大方?從哪里看得出來?
孩子們爭相搶答后,問題登場了:摳門兒和大方看起來是對反義詞吧,一個人怎么可以摳門兒又大方?孩子們之間的討論往往也從這時開始:
“我覺得阿嬤不是摳門兒,是節儉”,“可是節儉和大方也是反義詞呀”,
“因為如果阿嬤不摳門兒就不可能大方”
“為什么?”,“平時不摳門,大方的時候就沒有錢啊;我有時候也摳門兒,但有時候也挺大方“”
“摳門兒和大方要看什么事情”,“大方的時候是阿嬤想幫助別人,還有覺得很重要的事才會大方”
“我覺得阿嬤平時不該那么摳門兒,至少要先填飽肚子”
……
我呢,就是時而地重復一下孩子們的話,然后繼續把問題拋給孩子。
體貼與不體貼的較量
這本書多次提到“體貼”一詞。所謂體貼,百度的釋義是指細心揣度別人的心情和處境,給予關切、照顧。可是何為細心揣度,什么樣的做法更能表達關切照顧?不如借由書就事論事地討論討論。
那么,就先來找找書中的“體貼”吧。下面的內容孩子們會比較容易的找出來:
德永的老師們總是假裝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飯,來跟德永交換午飯,為了讓德永吃得好吃得飽;
德永的車票和兩千元被偷了,田中老師拿出五千元給德永,并叮囑他絕對不能找小偷,不然小偷就成了罪人;
賣豆腐的大叔每天都把破掉的豆腐半價賣給德永家,有一天沒有不完好的豆腐,大叔故意捏碎以半價賣給了德永。
這時,我會請孩子們翻開第十五章“多管閑事和體貼”,然后分組討論:你認為哪些行為是體貼,哪些是不體貼,為什么?不輕易對一個人是否體貼下定義,而是聚焦行為去討論。
孩子們的意見也并不一致,有的認為德永打工賺錢想讓久保參加畢業旅行是體貼,而有的認為德永沒有體諒久保媽媽生病的難過是不體貼;有的認為久保沒去參加畢業旅行是體貼棒球隊,有的卻認為這件事對德永來說是不體貼;有的認為久保的平靜是體貼,有的認為德永的道歉也是體貼……
討論到這里,有孩子又提出前面賣豆腐的大叔是不體貼。因為大叔捏碎豆腐是不想把好豆腐以半價賣給德永,他覺得這樣吃虧了,所以才會捏碎了賣。接著立即有孩子提出疑議,“如果是這樣,他不賣就是了,為什么一定要捏碎?”于是,孩子們又開始了新一輪辯論。
這個主題的最后,我們一起讀了阿嬤的話。阿嬤說,“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
喜劇泰斗長成記
德永學不成劍道和柔道,因為那都需要花錢。阿嬤說,“去跑步吧,不需要護具,馬路也免費,就跑步吧。”然而,德永后來如何能成為棒球隊的隊長?
這個問題要從“德永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片段可以體現出來?”開始。孩子從書中找出例證,總結出德永的特質,如:認真、堅持、運動能力強、適應力強、樂觀、不怕吃苦、有錯就改、自尊心強、人緣好、仗義等。
在總結出來的德永的特質的詞旁邊,我寫上“棒球隊隊長”五個字。還沒等寫完,孩子們自己就喊起來,“怪不得德永能當隊長”。不過,新的問題又來了:
長大成年,德永又何以成長為一名喜劇泰斗?
聊這個話題,我會讓孩子們在課前去了解一名喜劇演員的成長經歷,并想想看一名喜劇需要具備哪些品質和能力。再在一起聊的時候,一邊寫上德永的特質,一邊寫上喜劇演員的品質和能力,會發現幾乎兩者之間每一點都有聯結。
果然,游泳游得厲害不是靠泳褲,畫畫不是靠蠟筆,而是靠實力。
那么,德永的成長與貧窮的生活、與阿嬤有什么聯系?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想起幾年前的一檔節目《朗讀者》,其中一期導演賈璋珂講過一段話,“我從小看著我的奶媽一個人帶著幾個孩子,就靠在長途汽車站賣茶水,兩分錢、三分錢一杯,以這樣微薄的收入養活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我的奶媽他也可以養活一家人,所以我從來都沒有恐慌過,我覺得沒有什么生活是不能過的。”
恰好,《佐賀的超級阿嬤》的作者島田洋七也在書里寫道,“我白天上臺表演,晚上到酒館做餐飲服務,老實說,我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見過每天早上四點鐘就起來去打掃的外婆,如果沒有看到那樣努力生活的外婆,我早就低頭認輸了。”
世界充滿變數,人生也是如此。偶然或必然,我想也并沒有定論。
孩子們身邊可能沒有賈璋柯的奶媽,不過還好可以有佐賀的超級阿嬤。如果生命中遇到看似過不去的難,想到阿嬤,說不定就有了流著淚卻能笑著邁出下一步的勇氣。
文|編 河馬媽媽
-End-
書語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