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突如其來的車禍,把我原先在土耳其的騎行計劃完全打亂了,除了去警局對事故立案之外,還要四處尋找零件來修復慘不忍睹的自行車,而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我不得不就地停留在伊斯坦布爾,在忙得團團轉的同時,我也反而得閑可以好好的品味一下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歷史悠久的古國名都伊斯坦布爾建于公元前668年,舊址是古希臘的城邦國--拜占廷。拜占庭(Byzantine)這個名字的由來,傳說是由一位希臘人Byzas依循神喻,在歐洲與亞洲交界處、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而來。
后來經過戰爭和重建,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把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至此處,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將之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
從公元10世紀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開始稱君士坦丁堡為“伊斯坦布爾”,這個名詞來自希臘語“στην Π?λη(stim boli)”,即“在城里”,“進城去”,此處的“城”即指君士坦丁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坦布爾”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君士坦丁堡并用。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布爾紀錄片
作為一座繁榮的國際大都市,今天的伊斯坦布爾一如當年古老的拜占廷,扼守著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歐兩大洲的分界線,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大門。如今它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是在所有建筑中,沒有哪一個能比這座氣勢恢宏的穹頂大教堂更醒目,它坐落在馬爾馬拉海岸,1400年來閱盡輝煌和滄?!褪峭炼涫ニ鞣莵喆蠼烫?。
關于這座傳奇教堂,可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奪權成功之后,為了向東拓展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而選定位于歐亞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的拜占庭做為新羅馬的基督城,并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遷都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為了夸耀羅馬帝國的聲勢,同時吸引各國來歸,于是他使用了各種裝飾方式來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裝飾噴泉和廊柱,又將來自絲路的絲綢、非洲的珠寶、歐洲的雕刻與工藝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過來。
公元326年,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博斯布魯斯海峽岸邊,建設這座基督教教堂。最初是木質的,在經歷了兩次火災損毀后,查士丁尼大帝決心用石頭重建,他集帝國之力,邀請了最有名的建筑師,從各地運來了大理石,甚至還有數百公里外的以弗所的狄安娜神廟的8根紅斑石柱。1萬多名工人夜以繼日,用近6年時間,完成了這座偉大的建筑。
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在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它也一直是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信仰中心。它也歷經滄桑,經歷多少次火災和地震,經歷了基督教早期反偶像崇拜運動的沖擊,見證了羅馬公教與東正教的分裂和沖突,遭受過十字軍的瘋狂劫掠,最后奧斯曼人用大炮攻破了君士坦丁堡,也許是覺得這座教堂太漂亮太宏偉了,沒有忍心毀滅它,而是改建了它,把它改造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與藍色清真寺一道,成為了伊斯坦布爾的伊斯蘭教最高圣殿。
土耳其革命后,國父凱末爾推行世俗主義,尊重歷史,結束宗教沖突,他決定這座建筑既不恢復為東正教教堂,也不繼續是清真寺,而是改為博物館。如今,這里作為基督教和東正教徒心中的圣地,游客絡繹不絕。
圣索菲亞大教堂
如果從名稱上來看,圣索菲亞大教堂應該是一座基督教堂;但是如果從外觀上來看,教堂四周高聳入云的宣禮塔又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座清真寺。
對基督徒來說,它是神圣的索非亞大教堂、圣智大教堂、東正教信仰和東羅馬帝國教會大本營;對穆斯林來說,它也是偉大的阿亞索非亞清真寺、圣智清真寺、伊斯坦布爾的寶石;而對于所有有幸一睹其雄姿者來說,擁有壯觀穹頂和精美裝飾的圣索非亞大教堂,是一座偉大的奇跡。
在歐亞大陸的連接部以及中東地區,歷來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互碰撞對抗的地區,發生了在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浇毯鸵了固m教的勢力范圍隨著沖突的過程不斷變化,同一座宗教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在兩種宗教模式中切換,在當時并不少見,然而這當中堪稱完美和諧的當屬圣索菲亞大教堂了。
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終于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圣索非亞大教堂,從此教堂就被改為清真寺。
雖然建筑外形不能改變,但也得搞一個東西來鎮住異教,正好建清真寺是要建宣禮塔的,于是在不破壞原來建筑的整體性的原則下,建了一座高達73米的針狀宣禮塔,從高度上壓倒了羅馬風格的中心圓頂,這個宣禮塔的顏色和原來教堂的顏色是一致的紅色。雖然正常的清真寺標配只有一座宣禮塔,但是后來也許是為了鎮住異教,也許是為了彰顯奧斯曼帝國的實力,陸陸續續又對稱著添加了三座白色宣禮塔,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四個宣禮塔顏色不一致的原因。
不過,宣禮塔的數量可不是有錢有勢就可以隨便沒有規矩的建設,首先數量要么是一座,要么是雙數。其次,除了麥加清真寺之外,所有的清真寺都不允許建造六座宣禮塔。圣索菲亞大教堂對面的因為把“黃金的”誤聽錯為“六座”而陰錯陽差的建造了六座宣禮塔的藍色清真寺,也是值得一看的景點。
圣索菲亞大教堂
當我正在排隊買票的時候,走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者:“嗨,你好,我叫Mustafa,今年90歲了,這輩子都在圣索菲亞大教堂當導游,我一定會給你非同尋常的游覽體驗!”
前幾天我光忙著處理事故的后續事宜,完全沒有時間去了解關于圣索菲亞大教堂的資料,與其沒有頭緒的到此一游,還不如走個捷徑讓導游好好講解一番。畢竟這里承載著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曾經的輝煌,是我做夢都想要來的地方。
Mustafa布滿皺紋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和藹可親的笑容極具親和力,我想他應該就是這兒最資深的導游了吧。我很干脆的答應了:“好呀,我對圣索菲亞大教堂很感興趣,拜托你好好給我講解一下。”
Mustafa和我
就這樣,我們一起走進了圣索菲亞大教堂。第一站是前廳,前廳中共有9個門通往教堂的中央大廳,其中中間的大門稱為“帝王之門”,曾經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從這里進入,其左右兩側各有4個門,最左右兩側的大門是給普通百姓走的,中間2個大門是給貴族大臣走的。
從門的大小體現了社會階級的區分,這跟中國封建時代的宮廷建筑也是類似的,看來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表現方式啊。
前廳
邁進中央大廳,令我十分驚奇的是,它跟我先前在意大利和希臘去過的那些基督教堂不一樣,在大廳的中央沒有一根柱子,看起來更像是清真寺的建筑結構??墒钦麄€教堂的建筑結構從建成后就沒有改變過,哪怕是后來改為清真寺,所改變的也是內部的裝飾而已。
當年,查士丁尼大帝沒有任命工程師來實現他的夢想,而是挑選了兩個跟建筑關系不大的希臘學者——數學家安里米爾斯和自然科學家伊西多羅斯。他們接到圣旨,要修建一座“壯觀天篷”下的大型集會場所,“中間不能有一根柱子,也不能有一道墻”。兩位杰出的科學家殫精竭慮,最終提出一項前無古人的設計:用4個高聳的拱券支撐4個穹隅拱券,拼合成一個巨大穹頂。
中央大廳
當我走到空曠的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在眾多拱門、穹隅、扶壁和半圓形小穹頂的拱衛下,一個巨大的圓形穹隆頂高高在上,似乎可以直達天庭。據說,這個巨大穹窿頂的直徑達到了32.6米,距離地面的高度達到了54.8米。在大穹隆頂的底部一圈開有共40個窗洞,這種設計使得巨大的穹隆頂顯得玲瓏且輕巧。外面的光線從不同的窗洞射入,彌散的光波與金碧輝煌的裝飾在大教堂的頂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迷幻空間,營造出一種崇高與神圣的氛圍。
中央穹頂
如果從細節上來看,就更有意思了:
穹頂的內圈描繪著《古蘭經》的章節,跟大家述說這是一座清真寺。
圍繞著大穹頂,分別有4個大天使壁畫。其中六翼天使撒拉弗也出現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但是伊斯蘭教完全禁止偶像崇拜,所以,這些天使的形象是不會出現的。
穹頂周圍作為教堂的圖騰——魚。在基督教中魚代表了耶穌,在清真寺里出現這樣的圖騰可是相當有違和感。
圣索菲亞大教堂就是這樣,一段段復雜而沖突的宗教歷史在這里都被保留,在不同的斷層神奇呈現出來,交織在一個空間。
穹頂細節
因為穹頂高達54.8米,所以單靠窗戶投射下來的自然光源是遠遠達不到照明的需求的,教堂采用了由懸吊下來的40盞煤油吊燈組成獨特的照明系統。
整個教堂大廳都掛滿了六瓣花形的清真寺風格吊燈。吊燈華美卻不累贅,燈光明亮卻不刺眼,其暖光與整個大廳的金色內墻交相輝映,同時給這樣一個巨大封閉空間增添了神秘色彩。
吊燈照明系統
大廳中央用護欄圍起來的四方形彩色大理石區域,被稱為“世界肚臍”,是奧斯曼時期蘇丹們加冕的地方。
Mustafa指著地上大小不同的圓圈,娓娓道來:“當新的蘇丹上任時,要將王座擺放在中央大圓圈的位置,其他朝臣則按照職位高低站在相應大小的圓圈中,而那些最小的圓圈應該是供卑微的仆人站的……”
我心想,看來這站位跟進門一樣,都是有等級講究的呀。
他接著笑著對我說:“不過,他們都比我們厲害,因為我們都在護欄之外,還沒資格站進去呢?!?/p>
奧斯曼蘇丹加冕處
圣索非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后,在內飾上作了很大的改動,將原來一些基督教里的東西都清理了出去,換上了伊斯蘭教的飾物,教堂內隨處可見的伊斯蘭文字時刻提醒大家,這里不是教堂是清真寺。
壯觀的穹頂下,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標識在這里共處一堂。圣索非亞大教堂經歷了1500年歲月的洗禮,曾經被拜占廷帝國看作是基督徒“永遠的凈土”,也被奧斯曼帝國譽為穆斯林世界的“伊斯坦布爾寶石”建筑物本身具有的偉大力量將兩種宗教間的溝壑抹平了。
圣索菲亞大教堂紀錄片
教堂主祭壇上方是公元9世紀的圣母子馬賽克畫,兩旁則掛著一系列的黑色,圓盤上面由奧斯曼著名書法家用金色的書法寫著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發的名字。
當目光再移到下方,祭壇上是伊斯蘭教的壁龕,代表伊斯蘭圣地麥加的方向。但是如果你再仔細觀察一番,會發現壁龕并不在中軸線上,那是因為這里原本是基督教堂,祭壇是朝向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方向。如今,不同宗教的信徒可以在這里朝著各自圣地的方向,和睦共處的一起朝拜。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宗教史,一種宗教代替另一種宗教,一般而言,這個過程都伴隨著新宗教對此前宗教徹底破壞,所謂破四舊立四新,不留任何痕跡,很多燦爛的古代文明,就是這樣,遺憾地不見了蹤影。而土耳其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卻有著從基督教堂到清真寺的變身歷史,這樣的經歷,在世界上的教堂中獨一無二。
主祭壇
在二層回廊中可以看到許多基督教的精美馬賽克畫。在拜占庭的時候,教堂的墻壁上繪制了很多的和基督教有關的精美壁畫,不過后來改為清真寺的時候,這些壁畫不符合伊斯蘭教的精神,為了抹去基督教的印記,被用厚厚的石灰蓋住,畫上了伊斯蘭的圖案。在改為博物館后人們揭開石灰后發現了當年的壁畫,這些壁畫保存完好,色彩鮮艷。
在對壁畫的覆蓋層進行剝離的時候,可能出現畫層破損的情況,同時剝離伊斯蘭文化的覆蓋層似乎也是對另一種文化的破壞。鑒于這樣矛盾的情況,在復原底層基督教壁畫的時候要考慮到整體的平衡性,僅僅選擇最精華的部分剝離,我們在這個教堂的墻壁上才得以看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種壁畫和諧共存的情景。
精美的壁畫
比較有意思的是墻上原來裝飾的金十字架不是被奧斯曼帝國拿掉的,卻是被當年西羅馬帝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士兵摳出來劫掠走的。雖然傳統意義上的十字軍東征是攻打穆斯林的,但東羅馬和西羅馬帝國也曾經因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教義上略有不同,而自相殘殺。
正是因為十字軍的野蠻掠奪占領,導致了拜占庭帝國的土崩瓦解,為未來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打出了一記神助攻。
不見鳥的金十字架
正當我們即將結束游覽,準備走出博物館時,Mustafa突然提醒我:“請抬頭看,有驚喜!”
原來出口的門楣上也有一幅馬賽克鑲嵌畫。為了不讓人們錯過,特地在對面的門上安裝了一面大鏡子,提示人們:身后有奇觀。
鑲嵌畫展現了圣索菲亞大教堂作為基督教堂的由來:圣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寶石修飾的臺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圣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圣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圣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教堂的重建者查士丁尼皇帝則站在圣母右方,把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圣母。
馬賽克鑲嵌畫
在游覽過圣索菲亞大教堂大教堂之后,我不禁感嘆,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不斷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但是如果把它們放入到時間長河中,那都不算回事?;浇毯鸵了固m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一神論宗教,曾經引起九次狂熱的十字軍東征,將矛盾付諸于武力。但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兩個宗教最終在圣索菲亞大教堂中握手言和,完美和諧的共處一堂。
只有相互包容,相互融合,人們才會最終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在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所見所聞,更進一步證明了由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夢,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