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的朋友告訴我,貧窮的貴陽山區,姑娘出嫁要男方給彩禮20萬元。
我們孝感出嫁的姑娘,一般也向男方索要彩禮10萬元左右。
這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社會風氣。據說青年男女出現了男性多,女性少,姑娘身價直線上漲。
種田看土壤,娶媳婦看家庭。為何如今娶兒媳需要給女方一筆彩禮呢?這就應了一句老話“物以稀為貴”。
40年前適齡男子娶媳婦不興給女方什么彩禮,那時需要扯布料20套,結婚前送端午節的粽子、紅糖,中秋節的腌鴨蛋、紅糖,結婚時的半邊豬肉,20斤散裝白酒,紅糖10斤,喜餅50個左右。眼前流行男方給現金購姑娘首飾,照一組結婚照片,買幾套換洗的時裝。結婚時還要買一套新房子,一輛新車子,給女方一筆彩禮錢。
日子富裕了,青年人成家喜歡攀比,向往富貴。有人說,娶個兒媳你準備100萬吧!辛苦的農民伯伯,每年收入不足5萬元,準備20年,不吃不喝,才能湊齊兒子的結婚錢。可見,多么艱難啊!
讓有錢人家娶兒媳,讓窮苦人家的兒子打光棍。這樣好么?
窮困年代,沒有多少男兒為成家發愁,到了小康時代,許多男子卻碰上了娶媳婦難的社會問題。怎么辦?
女孩子資源緊缺,必定造成部分人不能成家。女孩子走俏的年代,生女孩子的孕婦再不懊惱了,生姑娘比生兒子少操心,這是一個新的社會風氣。
黑暗的封建社會讓廣大婦女受政權、神權、族權、夫權的壓迫有兩千多年,走入新中國,提倡男女都一樣,經過60年的洗禮,女性終于走上了家庭舞臺,走上了社會舞臺。女性再不是受人歧視的群體,再不是沒人看不起的人。
新社會提高了婦女的地位,新社會讓女性與男子一樣,上學讀書,參加社會工作,女性翻身了,這是東風壓倒西風的景色。
傳統農業淘汰,女性的家務事逐漸減少。如紡線織布,納鞋底、做鞋子,砍燒柴,洗衣服,喂雞喂豬等幾乎不用人去做了,生活用具電器化讓女性勞動強度減弱,只是管教孩子、經營愛情的責任變重了。
現代女性有讀書的重任,沒有文化的女性為教育孩子犯愁。讀了書的女性也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發愁。為了養家,妻子必須走出家庭,走進工廠或干個體戶,幫助丈夫掙錢,供養孩子讀書、成家。
沒有錢的年代,農民夫婦掙工分過日子,還能養3、5個子女,現在工人夫妻掙錢過日子,還怕撫養兩個子女。為什么?養孩子的成本大大增加了,兒子成家費用出乎人的意料之外。錢掙多了會贏得兒女孝順嗎?會贏得精神幸福嗎?
姑娘出嫁要彩禮,男兒成家要外援。這就是彩禮之風演出的一臺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