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部委發文4年內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 避免“千鎮一面”有何良方
特色小鎮既要“宜業”,也要“宜居”“宜游”。圖為畹町小鎮(上)與蓮都古堰畫鄉小鎮(下)
隨著小鎮青年返鄉需求的提升、城市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小城鎮的發展不僅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政策“東風”也向這一領域吹來。
7月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然而近年來,一哄而上、盲目跟風成了國內城鎮發展的普遍現象。因此,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上述部委文件要求培育特色小鎮要堅持突出特色,但是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究竟該如何提防“千鎮一面”呢?
有效去庫存 拉動新經濟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雖然還沒有明確定義,但《通知》提出特色小鎮建設的三大基本原則和五大培育要求,從而勾勒出此次重點培育、扶持的各類特色小鎮的輪廓。
此次文件中,長期從事特色小鎮研究和實踐的北京大地風景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事業四部總經理王立生對三大基本原則最為關注。“基本原則包括堅持突出特色、堅持市場主導和堅持深化改革。尤其是堅持深化改革,《通知》要求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創業創新新平臺,發展新經濟。”王立生表示,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改革是前提,四個創新是技術手段,一個推動一個培育一個打造是實現路徑,目標就是發展新經濟。
同時,特色也成為《通知》中反復提及的字眼。三大基本原則的第一條就是堅持突出特色,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防止“千鎮一面”。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特色小鎮的創建是怎樣一劑“良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此前的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上表示,目前三、四線城市庫存單純靠商業市場無法解決,對于人口流入緩慢甚至是人口凈流出的小城市,特色小鎮、宜居小鎮建設將成為化解庫存的一個良方。
“目前長三角許多城市都在實施特色小鎮建設規劃,盡可能將人穩定在宜居小鎮中。”賈康說,這種特色規劃有三大益處,一是可以成為當地居民明顯提升生活質量的去處;二是可以結合目前提倡的去庫存大環境,為部分農民工提供住所;三是能夠吸引周邊城市改善型人群前來置業投資。
王立生也認為,特色小鎮創建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能有力帶動中國廣大農村和縣城的經濟發展。“中國中產階級需要壯大,農村、縣城有廣大的空間。通過特色小鎮建設,創造大量的新興產業載體,使得廣大中低收入水平的群體向中產階級提升,成為拉動新經濟的一大動力。”
活化的文化園區 主題化的旅游景區
有業內人士指出,特色小鎮的培育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過去曾有運動式的、政府部門拔苗助長式的建設特色鎮的做法,甚至有人以為有資金就可以打造出特色。
為此,此次特色小鎮扶持文件中強調了市場的主導作用,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防止大包大攬,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確定建設規模,防止盲目造鎮。
與普通城鎮相比,特色小鎮又有哪些突出特點呢?記者發現,《通知》要求這類小鎮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也就是說,既要“宜業”還要“宜居”“宜游”。
與此同時,每個小鎮還要具備獨特內涵。例如,文化小鎮就一定要凸顯文化特色,科技小鎮、藝術小鎮等也要展現出其主打產業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針對特色小鎮的扶持政策中,在傳統文化弘揚、歷史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公共文化傳播、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均明確提出了相關要求。
在王立生看來,特色小鎮就是主題化的旅游景區、聚焦活化的文化園區。“例如云南省瑞麗市的畹町小鎮,就是一個集邊境特色、邊疆風情、抗戰文化為一體的主題小鎮構成的文化園區。同樣,瑞麗一寨兩國和喊沙村寨,既是主題景區,又是民族文化的展示體驗園區,既包含了邊境特色中緬胞波文化,又融合了傣族民俗文化的集中體驗。”
根據《通知》,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將支持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申請專項建設基金,中央財政將對工作開展較好的特色小鎮給予適當獎勵。同時,特色小鎮原則上為建制鎮(縣城關鎮除外),優先選擇全國重點鎮。
業內人士認為,在最早發展、持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浙江,此次或將有相當一部分特色小鎮入選。記者了解到,2014年底,浙江提出“特色小鎮”的概念。連續兩年,“特色小鎮”成為浙江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媒體關注的焦點,在此期間,特色小鎮創建正以燎原之勢向全國推開。
引導創新 也要立足本地資源
浙江特色小鎮的靈感來自于國外的特色小鎮,如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對浙江優化生產力布局頗有啟迪。
特色小鎮的培育需要因勢利導,放開束縛小鎮手腳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引導指導的方式推動特色小鎮的全面發展。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特色小鎮的創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規劃。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積相當于半個西湖。特色小鎮原則上3年內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并建設成為3A級以上景區。
從歷史淵源看,特色小鎮的提出源于浙江“塊狀經濟”和區域特色產業30多年的實踐。但這些創造過輝煌的“塊狀經濟”,一度落入層次低、結構散、創新弱、品牌小的窠臼,如何變疊加為嵌入、變重量到重質、變模仿為創新,需要突破性的力量來沖擊。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在全國排在前列,包括數量、規模和質量。這是在浙江特有的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環境上形成的。浙江特色小鎮有許多可借鑒之處,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資源條件、經濟環境不盡相同,最應該抓住和學習浙江的經驗就是:深度解讀本地資源,立足本土特色的創新模式。”王立生說。
王立生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應當與“十三五”規劃做好結合。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十三五”規劃中,涉及的許多政策都對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發展空間和政策保障。“特色小鎮建設有4個解讀:一要透徹解讀‘十三五’;二要深度解讀資源;三要全面解讀市場;四要長遠解讀發展模式。”王立生表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以及實施細則的創新可行、有針對性。
案例鏈接
浙江率先實施小鎮動態考核
特色小鎮想要做到“特而強”并非易事,在特色小鎮如春筍般崛起的同時,更要了解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5年、10年甚至更漫長的過程。
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體制機制靈活的特色小鎮,正深刻改變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2015年,浙江開始100個省級特色小鎮建設,并先后公布了首批37個、第二批42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包括知名的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龍游紅木小鎮、蓮都古堰畫鄉小鎮等。如今,臨近浙江的上海、江蘇,特色小鎮試驗也悄然拉開序幕,長三角掀起了一場特色小鎮創建熱潮。
率先走在特色小鎮建設道路上的浙江省,在扶持同時并未因此放寬審核。6月中旬,浙江省發布了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2015年度的考核成績單,這37個小鎮,有7個被評為優秀、9個良好、17個合格,還有3個被警告,1個被降格。
形態“小而美” 產業“特而強”
特色小鎮是結合產業、文化、旅游以及社區的理念設計的多功能產業聚集平臺,也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具備產業上“特而強”、功能上“有機合”、形態上“小而美”、機制上“新而活”四大特征。
根據規劃,浙江特色小鎮在產業上聚焦了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七大產業,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
“產業選擇決定小鎮未來,必須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定位突出‘獨特’。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鎮建設的關鍵所在。”浙江省原省長李強在署名文章中表示,特色小鎮不能“百鎮一面”、同質競爭。即便主攻同一產業,也要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不能喪失獨特性。
可以說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讓人愿意留下來創業和生活的特色小鎮。例如,西湖云棲小鎮圍繞信息經濟,發展游戲、APP開發、互聯網金融、數據挖掘等產業形態。目前,這個小鎮成立了全國首個云計算產業生態聯盟,建設了超級孵化器,還吸引了阿里云開發者大會永久落戶。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表示,“特色小鎮力求‘一鎮一業’,每個小鎮只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不求‘大而全’,著力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單打冠軍’。”
動態考核為小鎮創新加動力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在大力發展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從投資情況、要素集聚、特色打造、產出效益等方面制定了一套考核標準。隨著今年6月公布對首批37個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的考核結果,特色小鎮考核初步形成寬進嚴定、動態調整的創新模式。
其中,浙江奉化海濱養生小鎮因投資方撤資,其固定資產投資、特色產業投資、稅收收入等均為0,考核評分最低,從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降格為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對象。而3個被“警告”的南潯善璉湖筆小鎮、蒼南臺商小鎮和磐安江南藥鎮,失分項主要在于“特色產業投資少、新增財政收入少”。
據浙江省發改委相關部門介紹,此次考核采用百分制,分8個指標,高端要素集聚、投資情況、特色打造各占20分;功能打造、產出效益、整體進展情況各占10分;關注度和日常工作共占10分。
根據標準,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的投資要求不少于15億元,其中信息經濟、旅游、金融、歷史經典產業特色小鎮不低于10億元,26個加快發展縣特色小鎮不低于6億元。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投資要求是不少于10億元。
本次審核中,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有22個小鎮已經完成了年度投資目標。作為優勝劣汰的剛性指標,每個小鎮年度投資進展不一,臨安云制造小鎮完成投資21億元,位居小鎮之首。
除了投資規模要求,考核中還重點突出了特色要求,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投資需達到60%以上,特色形態明顯、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并做到功能融合,符合“三生融合”(生產、生態、生活)和“四位一體”(生產、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區功能),還需高端要素集聚,具有高端人才、高新技術、高科技企業和新型業態。
作者:魯娜
來源: 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