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分享吳雄志老師整理的傷寒論。
吳雄志老師是中醫世家,西醫博士。傷寒論都是文言文,看起來非常晦澀難懂,通過吳老師講的傷寒論,就可以思維清晰的從西醫和中醫的角度來理解傷寒論,及疾病的本質,同時做到中西醫匯通
太陽病總綱里面,提到惡寒,但是沒有提到發熱,中風是一定發熱的,傷寒的發熱是或然證(或然證也是疾病主證之外可能出現的病證)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是因為發熱是取決于體質/時間和治療,如果沒有人為干預,發熱是一種趨勢。所有在某一階段觀察,可能發熱或者沒有發熱,但是一定有發熱的趨勢。
必惡寒----惡寒是太陽病下面所有的病都具備的,有人總結為一分表證,一分惡寒。表證越嚴重,調動的氣血越多,體表氣血越多,就越感到外界冷。大青龍湯》麻黃湯》桂枝湯
體痛----因為傷寒屬于表實體質,不容易出汗,但是氣血往上涌的趨勢沒有變,所有對體表是一種壓迫,就會擁塞不同,出現疼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個時候有汗的脈緩,無汗的脈緊。
嘔逆----氣血往上涌的時候,尤其胃腸里面的水往上走,就會出現嘔吐的感覺。
傷寒---皮膚毛孔沒有打開,沒有出汗,病邪還在體表,病邪比較表淺。
脈陰陽俱緊者---因為內外溫差,外界冷,體表的氣血多,不能出汗緩解壓力,所以寸脈尺脈都處于緊繃狀態。
總結:太陽病分為1.中風 有汗 惡風 脈緩
2.傷寒 無汗 惡寒 脈緊
2.從西醫的角度就是外感病毒或者細菌激活了體內的腎上腺素和干擾素,干擾素的癥狀是惡寒、發熱,體痛。腎上腺素是脈浮發熱,解釋機理不一樣,但是殊途同歸,都是通過發熱的方法驅除病毒。
吳門驗方 阿司匹林+一匙白糖+白米湯 ,一個患者感冒了一周以上 ,服了一次夜間發了一場透汗,就好了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很像太陽病,有頭項強痛脈浮,就是不惡寒,但熱不寒而渴是溫病的特點,溫病的內在基礎是積液不足,內有溫邪,這類人容易感召溫熱之邪。 渴----體內津液少。不惡寒----有內熱,體表反而沒有那么熱,沒有表證。
若發汗已-----發汗容易傷人津液,如果是內熱,發汗不僅僅不能散熱,反而會更熱,因為津液少,就像是爐子上面的水壺,水越少越容易燒開,溫病的人越發汗越熱。
身灼熱---身體干熱干熱的,像火烤的感覺,這個時候從溫病變成風溫了。太陽病中風是汗出,溫病里面的風溫也是汗出,風對應的汗出。
浮脈----主表主熱,陰陽俱浮這里是主內外都熱
自汗出---這個出汗是因為熱,迫津外出,就是熱逼迫體內的津液變成汗,就是爐子上面的燒的開水,溫度越高,水蒸氣越多。
身重---一般指皮膚肌肉里面有濕,身體內部五臟六腑的津液因為出汗而減少,因為出津液到了皮膚肌肉層,四肢會有些沉重。
多睡眠---體內的五臟六腑重要器官的氣血轉化為汗出去了,所以身體功能受影響,就像有些氣血不足的人,吃完飯就想睡覺,體內唯一的氣血都在運化食物,沒有多余的氣血供應頭部的循環出現困乏。
鼻息必鼾,語言難出---一種濕熱往上涌的表現,打鼾感覺呼吸快要沒了。因肺經濕熱壅結鼻竅所致。
若被下者----此時若用瀉藥,瀉藥和拉肚子一樣,都會造成津液虧虛,人的津液就是大池子里的水,池子里面的水少了,流出去的就少,出現小便少而不順暢。
小便不利-----津液虧虛,氣血減少,氣血是細胞、組織、器官維持正常結構和功能的重要營養物質,氣血不足,膀胱功能下降,排尿不正常。
直視----津液少,肯定血也少,沒有血液的濡養,眼睛發直。
失溲----津液虧虛,腎功能失去收攝作用,有點尿還容易憋不住,一動就小便容易流出來。
微發黃色,劇者如驚癇,時瘛疭------溫病凡是用火療或者艾灸等來發汗退熱的,輕的就會膚色發黃,重的就會抽搐驚恐。因為溫病是津液虧虛的人外感溫邪和風邪,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可以讓體內的津液再次減少,內熱加重,皮膚水分少,就會發黃,體內津液少還熱,會傷及五臟的的陰,不能滋養經絡和五臟六腑,使之功能失常,就會抽搐痙攣。
這個我們平時也可以遇見,在老年人氣血虧虛的狀態,和小孩子快速成長期,血不足以養筋,就容易出現抽筋的癥狀,這個只是津液少,如果加上熱呢,就會有抽風。
驚癇------也就是俗稱的“抽風”,中醫稱為“驚風”,是癲癇發作的主要形式,是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的緊急狀態。西醫的神經與中醫的經絡類似。
瘛疭--------意思是驚風,癇病,亦泛指手足痙攣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治療風溫如果用大面積的火來熏蒸身體,比剛才的艾灸和火療的范圍要大,用一次可能還能活一段時間,再次用火攻,就會折壽。
小結;
1.這個風溫,不是太陽病里的傷寒和中風,不能用太陽病的發汗的方法治療,一般用清內熱的方法,發汗的方法對于津液少的人也要慎用,尤其是現代的汗蒸這樣大發汗,汗蒸后可能感冒好了,但是自己容易得陰虛的體質,有些人表現為咳嗽,有些人表現容易上火,這個病比感冒要難治療很多。
2.但熱不寒而渴,多伴有發熱、煩、口渴,可以是陽明病,也可以是溫病,區別就是一個脈浮,一個脈大。
3.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臟腑陰陽及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產生的類似于風、寒、濕、燥、火(熱)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狀態。因其臨床癥狀特點類似于六淫邪氣,但病起于內,為了與外邪有所區別,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統稱為內生五邪。
4.太陽病大部分是感冒和流感,大部分都是受寒后引起的。
溫病可以是感冒,就是常說的風熱感冒,或者是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等。太陽病與溫病,一個病因是風寒,一個是風熱,一個是體質偏寒,一個是體質偏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