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清(1921-2005)為新中國成立后中醫研究院附屬廣安門醫院第一代腫瘤科名家,在50余年臨證中,對食管癌的診治最具匠心。曾將食管癌按中醫辯證分肝郁氣滯、熱毒傷陰、氣滯血瘀、腳脾胃虛寒、脾虛痰濕、氣血雙虧六型。不僅對期證治予以了高度概括,而且通過對大量實例的觀察分析,發現西醫的TNM的分期與中醫的證型有著相對應的關系,并認為由于食管癌病期、病型發展之不同,中醫的癥情亦隨之而異,據此精心設計了《食管癌分期與中醫證型對照表》 ,為中西醫結合診治此病帶了極大 的方便(見下表)。
食管癌分期與中醫證型表
分期 | 病變長度 | 病變范圍 | 轉移情況 | 中醫證型 |
早期0期 | 不定 | 限于黏膜(原位癌) | 無 | 肝郁氣滯型 |
I期 | <3cm | 侵犯黏膜下層 | 無 | 肝郁氣滯型 |
中期Ⅱ期 | 3~5cm | 侵犯部分肌層 | 無 | 掃毒傷陰型 |
Ⅲ期 | >5cm | 浸透肌層及外層 | 區域淋巴結轉移 | 氣滯血瘀型 脾胃虛寒型 |
晚期 | >5cm | 明顯外侵 | 血供轉移、淋巴結轉移或遠端器官轉移 | 脾虛痰濕型 氣血雙虧型 |
余老認為食管癌中醫四診要點在于問診一定要詢問患者的家族史,特別是在高發區(如南太行山區)。而由于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普查16865例癌癥,而舌顯暗紅或青紫者竟占食管癌的86.13%,故其認為望診必須以察舌為最要。另切診中如患者脈弦則病與肝有關,應現痛證;脈滑則病在脾,當多痰,均可祛邪為之;若脈過腎又澀,萬不可開導攻伐,因已氣衰血竭,預后不良出。其諄諄教誨,使很多求診者由于能被早期發現病患,得到及時治療而挽救了生命。
目前很多專家均認識到,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是當前與今后提高療效的大方向。然中醫與西醫如何結合,卻是仁智互見。余老經數十載求索,終于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現簡要介紹如下,供讀者參考。
1. 外科治療與中醫藥結合 余老指出不論何種手術,其兩者的結合,均極有利于提高遠期療效。①術后感染:對已用抗生素熱仍不退者,可合五味消毒飲加桔梗、貝母、杏仁、甘草、天花粉、地骨皮等清熱解毒,祛痰滌肺;②術后癌痛:可根據按時按階梯選擇止痛藥,首用吲哚美辛合延胡索、郁金、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等理氣活血化瘀藥;③術后吻合瘺:主張在用抗生素同時配大劑四妙勇安湯(黃芪、當歸、玄參、金銀花、生甘草等)。筆者在溫州試用一例,確較純用清熱解毒藥為好。
2. 放射治療與中醫藥結合 余老經觀察放療因掃毒傷陰常引起放射性炎癥,可用益氣滋陰、清熱解毒方藥,如引起惡心、嘔吐、納差等,當投六君子湯;若引起骨髓抑制,出現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常投自擬的健脾益腎沖劑(太子參、白術、茯苓、當歸、黃芪、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菟絲子、雞血藤)輔以八珍湯氣血雙補。還指出三七、丹參、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藥,對放療有明顯增效作用。
3. 化學藥物治療與中醫藥結合 目前對中晚期食管癌及賁門癌患者,單純化療效果不佳,而改綜合治療,但有時不良反應較大,他主張可參考放療的不良反應用中醫藥減毒增效。
4. 中醫藥的綜合治療 他強調因食管癌痛期不一,癥狀復雜,證型各異,在整體辯證診治的同時,可配合單驗方如冬凌草制劑、山豆根治劑、斑蝥制劑、守宮酒、硇砂、蟾酥等以控制局部癥狀,加強抗癌效應。他如增生平(草河車、夏枯草、山豆根、敗醬草、白鮮皮、黃藥子)、六味地黃刃、蒼豆丸、大蒜制劑亦可阻斷食管癌的癌前病變,針灸、電熱針、電化療等亦可增效,讀者不妨試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