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珠溪語文~
依附還是自強
鄧老師講《史記》之十一
鄧敏
《史記·周本紀第四》和《秦本紀第五》是挨在一塊兒的。你從周平王東遷一直往下看到秦莊襄王滅掉東、西周,會發覺周的后人將他們先人的榮光丟失殆盡,全然沒有了文王、武王征伐殷商的文韜武略,他們一點一點地丟棄老祖宗的甘泉沃土,如喪家犬一樣東遷洛邑,又在紛紛崛起的諸侯國面前肆意討好、賣乖,夾起尾巴做人。
比如,周惠王因邊伯之亂出逃,是鄭國收留了他。后來,也是鄭、虢兩國的國君討伐并殺死了他的叔叔頹,他才得以重新回國復位。這樣他對鄭、虢兩國不得不形成依附關系。
兒子周襄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周襄王的弟弟叔帶謀攻周襄王失敗,逃到齊國。齊桓公派管仲讓戎族與周襄王講和。周襄王為了對齊示好,準備用上卿的禮節來接待管仲,被管仲婉拒。后來,叔帶再次作亂,周襄王向晉國告急,借助晉文公的力量才平定了叔帶之亂。因為對晉的依附,之后才有了晉文公召見周襄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河陽、踐土諸侯會盟。
此后像這種父子、叔侄、弟兄爭位的現象時有發生,最終也往往是在強大的諸侯國幫助下平定亂局,擁立王室的。后期,周王室的勢力越來越衰微,不得不靠巴結、討好和依附諸侯國,尤其是秦國來求得茍延殘喘的生存之機了。
像周烈王和周顯王兩代父子都向秦示好。周烈王派太史儋拜見秦獻公攀關系說,從前周與秦是合在一起的,后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后還會重新合并,并將有霸主出現。這種極盡討好之辭,雖有預見成份,但多了些奴顏媚骨的味道。什么叫“從前周與秦是合在一起的”,明明從前有周時還沒有秦,是武王第六代孫周孝王在申侯的勸說下,看秦的先人非子養馬有功就把秦地賜給了他,讓他重新接續贏氏的廟祀,號稱秦贏,才開始有了秦。
之后秦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到了秦莊公時期,因為莊公五兄弟討伐西戎有功,周宣王封賞他們,將他們祖先大駱的領地犬丘也歸了他們,并任命他們為西陲大夫,專門保衛西疆。秦因戰功而第一次有了拓土。
后來,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廢了太子申,又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欺侮諸侯。諸侯反叛他,西戎、犬戎和申侯聯合討伐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了他。秦襄公在這次援周之戰中十分賣力,立下戰功,并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平王在倉皇東移時允諾,如果秦國能夠攻打并趕走犬戎,那岐山以西的土地就賜給秦了。這實際上是個空頭支票,因為那片周朝老祖宗的土地當時在犬戎手上。但至此秦正式成為了諸侯國,開始了勵精圖治的發展和壯大之路。經過秦襄公、秦文公十多年發展和征戰,終于從西戎人手中奪回了岐地,將疆域擴展到了岐山以西。
秦的疆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都是經過他們先人一代一代的努力,用赫赫戰功換來的,是通過自強不息、浴血奮戰得來的。此后,秦的發展勢頭一發而不可收拾,一代霸主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賢臣更是將國力大大增強。秦孝公力排眾議,力挺商鞅變法、革除弊政,使秦國徹底走上了一條圖王霸業的統一之路。從此,諸侯莫能與爭。
正因為秦人的自強不息,才有了秦逐漸強大的國力和后來一統華夏的實力。秦也是通過自強之路才贏得周顯王向秦獻公祝賀稱霸,將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賜給秦孝公等等的示好舉動。當然,此后的周赧王等東、西周王公都不得不看著秦的臉色生存。盡管他們有蘇厲、馬犯等謀士替他們游說,但長期的依附和軟弱使他們早已喪失了自立的能力,最終也沒能逃掉被秦莊襄王一舉殲滅的可悲命運。周的土地并歸秦國,周朝的香火至此也斷絕了。
依附?還是自強?從周朝衰亡到秦的崛起,歷史已明明白白將答案呈示了出來。一味依附他國、媚主求安、不思進取,最終只會落得身死國滅、為人恥笑的下場;而在歷史長河中要徹底擺脫弱國被欺的命運,只有改革自勵、發奮圖強,走一條自強自新之路。除此,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