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繼續保持著正常的讀書寫作節奏,共讀書64本,再創年度讀書數量新高。回想近十年來,每年讀書均在52本以上,平均一周讀一本書,累加起來十年讀書562本,還寫讀書札記和各類文章994篇,共計192萬字,算來還是頗有成就感的。
經常有朋友問我,讀書這么多,究竟是怎么實現的?我想引用曾經流行的一句話“強迫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來回答。
有統計表明,中國人平均年讀書量只有可憐的幾本,有人說是海量的課外輔導書已經毀壞了年輕人讀書的種子,有人說是改革巨變時期驛動的心根本靜不下來去看書,還有人說數字時代的閱讀何必拘泥于形式。
這些說法都有一些道理,但總是改變不了國人讀書少的事實。我與周圍的朋友交流,普遍說是拿不起書,也靜不下心,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影響,讓大家的時間碎片化,讀書很難。
其實我過去讀書也是率性而為,既沒有計劃,也很不系統,更談不上什么方法。但自從下決心認真讀書以來,從強迫開始,硬著頭皮持卷,慢慢就堅持了下來,逐漸養成自覺的習慣,每天晚上睡前不讀會書就感覺睡不下,出差不帶本書路上就不安心,看完不寫點感想就不自在。從此,讀書由自發進入自覺狀態。
所以,初期的適當強迫與堅持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智能手機無所不包、誘惑巨大的年代,能不能放下手機,集中一點精力來讀書,也是重要的考驗。
我的寫作也一樣。最初和大家有類似的困惑,讀了一些書,但很快就沒有了印象;或者有一點印象卻又說不出來。后來看一些名人讀書的心得,說“不動筆不讀書”,就從拿筆圈劃開始,逐漸延伸到眉批,再下來整理成讀書心得體會,一步一步深入。初期寫讀書札記可謂“為賦新詞強說愁”,有時就是硬擠,一般就是幾百字,往往還是把眉批湊在一起。
但到了后來,合上書,拿起筆,一會就寫上千字,最長的讀書札記是讀孟德拉斯的《農民的終結》,連續十篇上萬字。
研究農村電商初期,主要就是邊看邊想,加上積極參加行業交流,與青年電商創業者交朋友,寫的一些東西很快引起了業界注意,特別是讀幾位專家作品的札記讓我贏得了大家厚愛,連我的《農村電商》一書,也是出版社在微博上跟蹤了一段時間,果斷發來了邀約。
到現在,看完書,有些體會,拿起手機,用語音輸入軟件“訊飛語記”說上十分鐘,一兩千字的文章就自動呈現為文字,更是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好多人奇怪我哪來的時間寫東西,其實已經不是寫,就是“自然流淌”了。當然,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就是從強迫到自然。
(二〇一八年底零散記之,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