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有人問你會不會吃飯,你肯定會說,三歲小孩就會吃飯,何況我一個大人乎。然而要從科學的角度講,你未必吃的科學。也正因為很多人吃飯不講科學,所以有的人一日三餐離不開美味佳肴,卻吃不出一個好身體,甚至還會“吃”出許多疾病。相反有的人整天吃的是粗茶淡飯,確身體十分健康。這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與會不會吃關系極大。那么,怎樣吃飯才符合科學,并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呢?筆者認為主要應注意以下問題。
科學飲食的關鍵是確保營養平衡
我們的祖先就非常重視飲食平衡,并早在2000多年前的《內經》一書中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觀點,這是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其中五谷雜糧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古人把豆類作為五谷之一是非常科學的,因為谷類蛋白質缺少賴氨酸,豆類蛋白質缺乏蛋氨酸,谷類與豆類一起食用,則能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五果則泛指多種鮮果、干果和硬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還有部分蛋白質。五果應盡量生食,才能保證果中的維生素不被破壞。硬果類如花生、核桃仁、杏仁、栗子、瓜子等,還可彌補谷類蛋白質的不足;五畜是指肉、禽、蛋、奶等各種動物性食品。動物性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和氨基酸,可彌補植物蛋白質的不足;五菜是指各種蔬菜,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
總之,一個人的飲食必須多品種多變化,做到多、遠、雜三點。多就是進食品種要多,一天最好能達到25種以上才好;遠是指一天內所進食的種類種屬越遠越好。如雞、魚、豬肉搭配就比雞、鴨、鵝或豬、牛、羊為佳;雜就是多類食品一起吃。若挑食偏食則肯定會導致某種營養素的缺乏,影響身體健康。
●主食與副食的平衡
●精細糧與粗雜糧的平衡
●酸性與堿性食物的平衡
●干與稀的平衡
●攝入與消耗的平衡
此外,還應注意饑餓與飽食的平衡(不能喜歡吃的猛吃海塞,不喜歡吃的寧肯餓肚也不吃,造成饑飽不均)、動與靜的平衡、飲食冷與熱的平衡等。
進餐時的科學
1、每日三餐一般的原則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宜少。而且要特別強調重視早餐,不吃早餐不但不利身體健康,容易引起低血糖狀態、精神不集中、記憶減退等病變,還容易導致肥胖。
2、做好餐前準備工作(包括精神和進餐環境等),使胃液分泌活躍起來,讓胃處于消化準備階段。
3、太饑則傷腸,太飽則傷胃。養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的習慣,可使胃的活動有規律,促進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吸收。每餐不可吃的過飽,以七、八成飽為宜。進餐時食物溫度要適中,過快過熱會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傷。
4、養成飯前洗手的衛生習慣。
5、進餐時間要充分,每餐時間不可少于20分鐘。進餐時細嚼慢咽,在食物進入胃之前與唾液充分攪拌,則有助于消化。狼吞虎咽、暴飲暴食,不但會增加胃腸負擔,還容易誘發腸胃、肝膽與胰腺的多種疾病。
6、不吃霉變、腐敗變質與不潔食物,防止“病從口入”。
7、進餐環境應該清潔寧靜幽雅,進餐氣氛要輕松愉悅。雜亂無章、氣氛沉悶則會影響人的情緒和食欲,使胃液分泌減少。但不宜大笑和淘淘不絕的講活,也不宜邊吃飯邊看書或看電視。
8、食前忌動,食后忌靜。也就是說,每日要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堅持一定量的運動,以保持旺盛的食欲。飯后適量運動,不但有助于消化吸收,還能活動筋骨,消除疲勞。但飯前和餐后30分鐘之內,不宜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影響進食和飯后的食物消化。
9、感到口干影響進食時,餐前可飲些水,但一定要適量,不宜飲的過多。若餐前飲水或飲啤酒過多,則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
10、吃飯時不宜過多飲酒、吸煙,更不可煙酒同時來,二者相混其危害有增效作用。法國研究證明,大量吸煙又酗酒者,患食道與胃癌的危險會增加40倍。
11、飯菜不可過咸,以控制鈉鹽的攝入量。鈉鹽攝入過多則對心腦血管不利;也不宜多吃糖與含糖較多的甜食與飲料,因為吃甜食較多,則易導致肥胖。
12、烹調方法宜多用蒸煮,應少吃辛辣刺激、煎炸、熏烤與腌制類食品。
13、胃也應有休息時間,睡前、飯前不宜過多吃零食,以免增加胃的負擔,影響睡眠和正餐的進食。
14、因病與思想情緒等原因,不欲進食時不要勉強進食,否則反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導致腹痛、腹脹或使疾病加重與復發。
15、要了解自己胃的個性。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季節、飲食愛好等,選擇適合自己飲食品種和烹調方法,注意飲食宜忌(如某種食物過敏或因患病不適合進食某種食品則宜忌),也就是說應做到看人下菜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