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時候開口說話,說話說得流不流利,一直都是爸媽關心的問題。
“兩歲還不肯開口說話怎么辦?大人說什么他能聽懂,想要什么也都會指給我們看。”
這是咨詢語言問題最常聽到的話。孩子什么都能聽懂,就是不會說話,是不是就代表發育沒問題呢?還是等孩子自己愿意說話就好?
孩子說話晚是“貴人語遲”?
經常會有家長在優家會員群里咨詢這種問題,也有媽媽說,“沒事,老人說這叫貴人語遲,我家娃爸三歲才會說話,現在聰明著呢,也沒什么影響。”
研究顯示,0-3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雖然寶寶說話有早有晚,但大多數還是按照下面這個發展規律來的↓↓↓
從上面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2歲半的寶寶應該基本具備了說短句的能力,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如果孩子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是語言發育遲緩還是貴人語遲?我們既不能盲目地給孩子貼上“語言發育遲緩”的標簽,也不能輕信“貴人語遲”這樣好聽的客套話。
那么該如何分辨孩子語言發育究竟是被不小心耽誤了,還是真的存在障礙?
什么是“語言發育遲緩”?
不得不說,很多家長對語言發育遲緩存在著很大誤解。究竟什么才是語言發育遲緩呢?我們來看看某度某科的專業解釋:
看見沒,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大多伴隨有智力、聽力等方面的障礙,所以不是所有的說話晚、說話不清都是語言發育遲緩,有可能只是孩子語言發育慢,說話晚而已。
如何訓練孩子說話?
寶寶的語言發展差異性非常大,我們除了多回應寶寶還可以這樣做:
1.多多鼓勵寶寶模仿發簡單的音例如模仿動物叫聲和簡單的稱呼;
2.給寶貝準備一個小笛子口哨口琴等練習吹的玩具增強發聲系統的協調性;
3.多給寶寶讀一些三字兒歌建立語言節奏;
4.增強親子對話的有效性,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寶寶的表達欲望,先模仿口型再過度到正確的發音,當寶寶關注我們口型發音時要放慢讓寶寶捕捉。
其中增加有效的親子對話可以這樣做,多和寶寶描述當下正在進行或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例如在給寶寶穿衣時可以和寶寶說:“寶寶我們在穿衣服抬胳膊嘍”,“我們要換尿不濕啦,換完寶寶屁屁就不會難受啦”,“寶寶我們要出門嘍”,“寶寶,爸爸回來了”等等,還有“寶寶玩游戲可真開心”,“哦你是有點著急了是嗎”,“寶寶聽音樂好興奮啊”等,運用啟發式的語言引導寶貝感知語言是你來我往的。
最后,代養過程中不要太過于“懂”寶寶,如寶寶伸手一指我們就馬上知道她要什么然后拿給她,逐漸寶寶會發現我不說出來大家也都懂我,家長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回應,例如可以問寶寶你是要這個嗎,還是要這個,寶寶可以點點頭或者可以說“嗯”“是”等,這樣可以有效的增強寶寶的語言互動能力,慢慢孩子會發現:如果我不表達的更清晰媽媽是不懂我的意思的,促進寶寶的表達能力和對表達的興趣。
寶寶有時候沒有說話,是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家長一定不要急著逼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孩子就怕了,就會出現一教說話就開始躲避,百般不情愿地情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