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猶太人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秘密藏在這兩條家庭教育里
還有我們更熟悉的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畢加索、斯皮爾伯格等等。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公認最聰明的人種,他們也是苦難深重、總是在夾縫中求生的民族。他們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經濟、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服務等各個領域的地位都舉足輕重。世界上廣為流傳著一種傳說:6位猶太人改變了人類的發展歷程:如果你也這樣想,那么很遺憾你只答對了一個,正確答案是——小孩、財富、善行。孩子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孩子代表了未來,是希望之所在。而那些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的猶太名人,他們成功的秘密就隱藏在這兩條家庭教育里——讀書教育與金錢教育。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堪稱閱讀世界之最。在猶太家庭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儀式,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書上的蜂蜜。猶太人尊重讀書和知識,代代承襲,并用這種儀式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知識是甜的。在古代,猶太人將書看得破舊得不能再看了,就挖個坑莊重地將書埋葬,這時候他們的孩子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猶太人還有許多關于書本的傳說,比如墓園就常常放有書本,他們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靜時會走出來看書。要是放在床尾,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不但會遭受神明的懲罰,更會遭到大眾的唾棄。時至今日,猶太家庭中父母依然遵循著這樣的擺放方式,并對孩子們講述著那些關于書本的傳說與故事。父母更殷切補充孩子貧乏的精神世界,他們用祖輩流傳下來的謎題考驗孩子的頭腦,引導孩子敬畏書籍、禮遇智慧,并期待他們自我踐行、開創。父母認為,只有在不斷發問、思考、創新當中,才可一步步發現自身潛能和興趣,從而培養孩子與天性相配的才華。最離奇的當屬在這個電子產品滿天飛的時代,猶太人依然堅持著紙質閱讀。為了解紙質圖書與電子閱讀產品的不同效果,政府找來一群工科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分別用電腦和紙質圖書閱讀同一個材料,然后回答提問。這些學生都是習慣于使用電子產品閱讀的人,他們本以為用電腦閱讀要比讀紙質書更有助于理解材料。于是政府又進一步探尋起到底是什么改變了當代人的閱讀取向,讓深讀與靜思成為了奢侈品?閱讀本是一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為,而“數字閱讀”的最大問題,就是極易將注意力分散。滿屏的“超鏈接”像一雙雙充滿誘惑的手,將人不斷拽入各種閱讀場景,透支著本就稀缺的專注。與此同時,一旦適應了這種虛幻的閱讀假象,人們的心態就開始悄然改變。燈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浮躁與焦慮。這種不假思索的淺閱讀,無形中消解著邏輯的價值,加劇著思維的淺薄。網絡上,一言不合就開撕、一看標題就開罵者大有人在,“標題黨”與“鍵盤俠”爭鋒,儼然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以色列的書店經營并未因互聯網時代而衰退倒閉,國家規定每周休息三天,一切電子類運營暫封,唯有書店敞開大門。閱讀,絕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過程,更關乎人的精神趣味。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曾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3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但這些事情,猶太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很多猶太家庭的父母都有著超前的金錢教育意識。5歲,讓孩子知道錢幣可以購買的東西,告訴孩子,錢是怎樣來的;8~9歲,讓孩子去打工賺錢,把錢儲存在他的銀行戶頭里;10~11歲,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計劃,購物時知道要比較價格,懂得每周省下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之需;12歲以后,孩子要有看穿廣告包裝假象的能力,設定并執行2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的術語。猶太人的金錢教育并非理財教育,而是建立一套對應物質生活的價值觀,深度與廣度,遠高于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這些能力背后最重要的思維,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為自己負責,如何自力解決問題。據2021年世界人口統計,全球總人口約77.26億,而猶太人只占其中的0.3%,約2300萬人,但猶太人卻掌握了世界20%~30%的財富。在猶太人中流傳著一部經歷了三千三百多年的書籍——《塔木德》。這是一本猶太人至死研讀的書籍,是猶太教口傳律法的匯編,是猶太人心中僅次于《圣經》的典籍。金錢平等,因此人格平等,于是懷有賺大錢的欲望才好。金錢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他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猶太人經常會講這樣一個故事來告訴孩子們金錢的平等性:有一位演講者在一個公眾場合演講,他拿起了50美元高舉過頭頂說:然后他把嶄新的紙幣揉了揉,紙幣變得皺巴巴的,他又問:緊接著他把這張紙幣放在地上,用腳狠狠踩了幾下,紙幣變得又臟又爛,他拿起錢來又問:那張鈔票在揉了又揉,踩了又踩,變得又臟又破之后還是有人想要。是因為鈔票就是鈔票,鈔票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它不會因為受到什么待遇就有所差別。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猶太人從不以自己做的生意小而自卑。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生意都是由小做到大的,他們喜歡把“鈔票不問出處”這句話掛在嘴邊。所謂的性質是人自己主觀強加給金錢的,所謂的金錢的性質其實是金錢持有者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就像《塔木德》里說:金錢不神圣,不是高不可攀的圣物。因此猶太人會對錢保持一種平常心,他們認為金錢同衣服一樣,不過是一件有用的物品而已。它刺激著每一個人的神經去高度投入它,每次投入資金就是投入了一次次危險但有趣的游戲中。就像被譽為“世界債主”的美國華爾街之王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同樣認為,只有以游戲的心態去賺取金錢,才是最佳的賺錢心態。“玩撲克的時候,你應當認真觀察每一位玩家,你會看出一位冤大頭。如果看不出,那這個冤大頭就是你。”有人開玩笑說:“摩根你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感覺滋味兒如何?”“凡是我想要的東西而又可以用錢買到的,我都能買到。至于其他人所夢想的東西,比如名車、名畫、豪宅我都不為所動,因為我不想得到。”他并不是一個為金錢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錢來裝飾他的生活。他喜歡的僅僅是游戲的感覺,那種一次次投入資金,又一次次地通過自己的智慧把錢賺回來的感覺。視錢為平常物,視賺錢為游戲,這就是猶太人對于金錢教育的高明之處視錢財如糞土,高貴卻不接地氣,又或者反之淪為拜金主義。在金錢教育中,我們似乎總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客觀理性地看待錢財。這一如我們對于讀書的教育,要不為了分數而瘋狂刷題,要不為了文憑而死記硬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