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打開書看了一會后,想著歇一會玩10分鐘手機沒什么關系的,結果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沉迷于手機中,再也看不進書了;
或者經常熬夜的人,往往都立過這樣的FLAG“今晚一定早點睡”,結果游戲太好玩了、小說太好看了,又一次熬到了凌晨;
還有,很多人減肥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想著偶爾放縱一下應該不會有大的影響,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吃了就停不下來了,前期的努力也白費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給自己找一個借口讓自己放縱一下:
自以為是讓自己放松一會,但事實通常是,我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以致于一件事之前堅持地再多再好,最后可能也是以失敗告終。
這其中,就是我們忽略了“破窗效應”對我們的影響。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
它是這樣解釋人們不好的行為的,如果一個環境中出現了不良的現象,放任著不去管,那么更多的人就會去模仿這樣的不良行為,甚至變本加厲,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比如一個地方貼了標語,寫著“禁止亂扔垃圾”,一開始沒有人扔,環境一直很干凈。
但一旦有人打破了這個窗口,開始扔垃圾,然后也沒人清理,那么這塊地方只會垃圾越來越多、越來越臟。
另外像等紅綠燈,如果所有人都乖乖地站在等候線處,那么沒有問題。
但如果有一兩個人開始闖紅燈了,這時候就容易有更多的人仿效這樣的行為,無視交通規則。
這有點像魯迅說過的一句話: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
有了第一次的行為,我們就會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窗是可以打破的,又沒有懲罰,別人也是這樣做的。
所以遲到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說謊了一次,也開始有更多次。
不是常有一句話:
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這也是破窗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以發現,破窗效應在方方面面都會給我們帶來影響。
回頭看看文章開頭的描述,你對自己的小放縱,就是自己給自己打破了第一扇窗,有了第一次就有無數次。
破窗效應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警惕那些看似偶然、個別、輕微的“過錯”,如果我們不能及時重視并且加以調整,只會縱容自己做出更多的錯誤行為。
所以當你運動一段時間后,想要偷懶放棄運動又或者想要吃點高熱量的東西,一定要跟自己說,如果現在放縱了,那你之前的堅持就都白費了;
同樣的道理,想熬夜了,不要總是給自己拖時間,什么這一集結束就睡,到下一個整點我肯定不看了等等,你要做的是立刻放下手機閉眼醞釀睡意,等習慣養成了,自然就不會覺得很難了。
只要你不給自己打破窗的機會,那你將會變得更有自控力,更容易成功。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也需要警惕破窗效應的影響,孩子犯了錯誤,有些家長就會認為:沒事,這只是一次小錯,下次注意就好,但最后往往讓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