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舍那大佛(翻拍) (1990)
奉先寺 (翻拍)(1990)
1990年5月,我出差乘火車途經洛陽,中途下車,只為了看幕名已久的龍門石窟.走出洛陽站,時值清晨,我便搭早班公車來到龍門石窟,石窟建在伊水河兩岸長達一公里的山崖壁上,來早了還未開放,我沿大門前的伊河大橋走去,觀賞石窟遠景,上午8時,門開了,一進門就遇上了電影廠在龍門石窟的外景拍攝,只見路上停放一輛紅旗轎車,拍的是當年周總理到龍門石窟視察的情景,我們一大群游客都圍在轎車二旁,過一會兒,車開始行駛,慢慢停下, “周恩來”總理(非常逼真)從車內走出,全場掌聲雷動,我仿佛看見真正的周總理,非常激動,拍下這一刻,只有一張成功,翻拍成數碼曬在這里:這是一張珍貴的照片.
等到拍攝結束,我才進去觀看.直奔奉先寺—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開鑿于唐貞觀23年(公元650年)。這是一個南北寬30至40米、東西進深近40米的露天大龕,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均依山鑿石而成。正壁(西壁)造像五尊,中為盧舍那,左為弟子迦葉與文殊菩薩,右為弟子阿難與普賢菩薩。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盧舍那邊側的迦葉像已經十分殘破。在奉先寺的群像中,阿難造像除了雙手殘破,算是比較好的。盧舍那大佛龕的南北兩壁上,各雕著一個天王像和一個力士像,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大部分已經崩塌。
我站在盧舍那大佛前,非常震撼,有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巨佛,而且是一尊很人性化的大佛,盧舍那意即光明普照。這尊佛像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目光慈祥,嘴角微笑,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范。你會一下被這尊佛像所吸引,無疑,這是一尊精美絕倫的東方藝術杰作。我在盧舍那大佛前呆了很長時間,不舍得離開.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0年11月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而在這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又當數盧舍那大佛。(最可惜的是盧舍那小臂以下肢體幾乎崩塌殆盡。)觀看途中,到處可見殘斷的手臂、消失的頭顱、和坍塌的下肢 ,殘缺的石雕令人惋惜!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二十年過去了,對龍門石窟的記憶盡管已經塵封,但盧舍那大佛的精美絕倫的形象卻永遠銘記在我腦中,這尊中國獨一無二的石雕佛像,寧靜祥和,典雅高貴, 帶著永恒的微笑面對著世人。20年前拍的照片雖然數量不多,但依然精彩,我把它們翻拍后,發現這些照片是很寶貴的。
理想的化身—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翻拍)(1990)
盧舍那大佛(翻拍) (1990)
盧舍那大佛(翻拍) (1990)
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翻拍)(1990)
弟子阿難與普賢菩薩(翻拍)(1990)
文殊菩薩(翻拍)(1990)
盧舍那大佛(下載)
盧舍那大佛(下載)
奉先寺(下載)
奉先寺 (下載)
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下載)
弟子阿難與普賢菩薩(下載)
北壁的天王像(下載)
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崩塌)(下載)
殘缺的石像(下載)
石窟(翻拍)(1990)
伊水河東岸望石窟(翻拍)(1990)
“周恩來”總理(翻拍)(1990)
盧舍那大佛(翻拍) (1990)
奉先寺 (翻拍)(1990)
1990年5月,我出差乘火車途經洛陽,中途下車,只為了看幕名已久的龍門石窟.走出洛陽站,時值清晨,我便搭早班公車來到龍門石窟,石窟建在伊水河兩岸長達一公里的山崖壁上,來早了還未開放,我沿大門前的伊河大橋走去,觀賞石窟遠景,上午8時,門開了,一進門就遇上了電影廠在龍門石窟的外景拍攝,只見路上停放一輛紅旗轎車,拍的是當年周總理到龍門石窟視察的情景,我們一大群游客都圍在轎車二旁,過一會兒,車開始行駛,慢慢停下, “周恩來”總理(非常逼真)從車內走出,全場掌聲雷動,我仿佛看見真正的周總理,非常激動,拍下這一刻,只有一張成功,翻拍成數碼曬在這里:這是一張珍貴的照片.
等到拍攝結束,我才進去觀看.直奔奉先寺—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開鑿于唐貞觀23年(公元650年)。這是一個南北寬30至40米、東西進深近40米的露天大龕,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均依山鑿石而成。正壁(西壁)造像五尊,中為盧舍那,左為弟子迦葉與文殊菩薩,右為弟子阿難與普賢菩薩。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盧舍那邊側的迦葉像已經十分殘破。在奉先寺的群像中,阿難造像除了雙手殘破,算是比較好的。盧舍那大佛龕的南北兩壁上,各雕著一個天王像和一個力士像,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大部分已經崩塌。
我站在盧舍那大佛前,非常震撼,有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巨佛,而且是一尊很人性化的大佛,盧舍那意即光明普照。這尊佛像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目光慈祥,嘴角微笑,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范。你會一下被這尊佛像所吸引,無疑,這是一尊精美絕倫的東方藝術杰作。我在盧舍那大佛前呆了很長時間,不舍得離開.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0年11月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而在這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又當數盧舍那大佛。(最可惜的是盧舍那小臂以下肢體幾乎崩塌殆盡。)觀看途中,到處可見殘斷的手臂、消失的頭顱、和坍塌的下肢 ,殘缺的石雕令人惋惜!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二十年過去了,對龍門石窟的記憶盡管已經塵封,但盧舍那大佛的精美絕倫的形象卻永遠銘記在我腦中,這尊中國獨一無二的石雕佛像,寧靜祥和,典雅高貴, 帶著永恒的微笑面對著世人。20年前拍的照片雖然數量不多,但依然精彩,我把它們翻拍后,發現這些照片是很寶貴的。
理想的化身—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翻拍)(1990)
盧舍那大佛(翻拍) (1990)
盧舍那大佛(翻拍) (1990)
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翻拍)(1990)
弟子阿難與普賢菩薩(翻拍)(1990)
文殊菩薩(翻拍)(1990)
盧舍那大佛(下載)
盧舍那大佛(下載)
奉先寺(下載)
奉先寺 (下載)
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下載)
弟子阿難與普賢菩薩(下載)
北壁的天王像(下載)
南壁的天王像與力士像(崩塌)(下載)
殘缺的石像(下載)
石窟(翻拍)(1990)
伊水河東岸望石窟(翻拍)(1990)
“周恩來”總理(翻拍)(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