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與以粉彩見長的珠山八友同時,一生致力于青花藝術的探索與實踐,他繼承了景德鎮青花藝術傳統,又不斷創新,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以中國畫寫意畫風的特色與青花傳統技法結合起來,又擷取各流派的藝術成果,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瓷繪藝術特色。他既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繪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藝,運用自如,以其熟練的青花技藝融匯中國水墨畫之筆意,別開生面,自成一派,創作了許多筆意奔放、淋漓甜暢、博大精深的作品,為景德鎮青花瓷繪藝術做出了卓 越的貢獻。開創了青花藝術一代新風。
王步:男,中國陶瓷美術大師,陶瓷美術家。字仁元,號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國畫常署“陶青老人”。祖籍江西豐城縣長湖竹溪村人。其父名秀青,系清朝、年間優 秀青花畫手。在父親的熏陶下,王步從小喜愛繪畫,9歲時在景德鎮拜青花藝人為師,1912年出師。
從王步的作品賞析中也可他看出對清康熙青花延用的風格與技法上的改良。王步在青花的創作非常看重青料的質量,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制,色料注重調配合理性與色彩表現力。
王步(1898--1968),字仁元,號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國畫常署"陶青老人",江西豐城縣人。一九零七年來到景德鎮,從事陶瓷美術工作長達六十余年,生平創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數以萬計,涵蓋花鳥、動物、人物、山水多種題材,尤精于青花。其中釉上粉彩多為王步中年時期作品,多以佛道仙翁為題材。
王步的青花線條猶如綿里裹針、剛柔相濟,園勁飽滿。如萱花的葉片,紫藤、牽牛花的藤莖,梅花的亂枝老桿等,彎曲、拙折的筆劃富有一種彈性、韌性的內在力感。其淵源是他在傳統書畫藝術中借取了用筆菁華,把“屋漏痕”、“折釵股”融進自己的青花中。“屋漏痕”指運筆頓挫有力,留得住,沉著而不浮滑,圓渾而不單薄,好象屋漏的水順著土墻下淌時,因墻壁有吸水性,漏水一邊緩緩下流,一邊又滲進墻內,欲停又流的自然情況,比喻筆跡象漏水因墻壁不光滑流下似直非直的痕跡。
數百年來文人作畫,無不題詩作旬,王步也是每畫必題。和他筆下的花鳥蟲魚蔬果一樣,他的題句也充滿著新時代的氣息。他在一幅秋菊八哥的畫幅上題“田園遍處新晴色,鳥語都含樂歲聲”。這種樂觀向上的新晴色、樂歲聲,是現實生活在作者心中的反映。瓷板畫《梧桐八哥》,題旬:“滿眼春光如錦繡,枝頭好鳥亦高歌。”《白菜蘿卜》中:“田園風景綠如濃,鋪疊窗前一望中。如此青春如此日,好將生意比東風。”心境與前幅畫中一樣愉悅。他還有一幅《群鯉繞月圖》,題句是: “真理光芒日月明,萬流如在鏡中行。恩波更比春波暖,魚水中涵無限情。”表現了他對黨、對新社會深情。
“愿聞吾過之齋”是王步晚年的齋名,可見王步直到晚年仍保持著謙遜嚴謹的瓷繪精神,將此器紋飾與齋名聯系起來,筆者以為是王步大師晚年心田精神天下的一種吐露,他巧借“張果老倒騎驢”這一廣為撒播的古玩傳說,抒發了本人對自己一生追求的瓷繪藝術的眷戀與回首之情,也體現了作者一生淡泊名利、清靜致遠的情懷,畫中的張果老又何不為王步其人呢,雖已步入晚年,而他的瓷繪藝術卻展現出興旺的生命力,瓷繪藝術對于他來說永無止境,他將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他鐘情的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