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詳細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話、20個字,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描寫鄉村田園生活的優美詩篇數不勝數。鄉村振興,意味著農村的全面發展和繁榮,不僅包括了經濟、社會的進步,也包含了文化、文明的振興。
外修生態 內修人文
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只有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挖掘和利用好鄉村文化,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才能夠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文化與鄉村的結合,也促進了當地產業升級、形成了新的文化地標,文化生態產業助力農民脫貧致富、實現經濟騰飛的例子不勝枚舉。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明月村近年來在蒲江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引進民營資本,啟動了明月國際陶藝村項目,引進文創項目和藝術設施,在竹海茶山之間打造“鄉村公共文化客廳”,藝術家紛至沓來,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被挖掘出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來了,利用傳統手藝成為文創項目員工也發家致富……2016年,明月村迎來游客15萬人次,實現從市級貧困村到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8萬元的跨越。
一江碧水映山秀、白墻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溪邊浣洗土家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有一片美若世外桃源的秀麗山水,“這里既有兩千多年來巴風楚韻的歷史文化遺存,也有秀麗的原始風貌。這里原來山高谷深,閉塞落后,是集中連片貧困區,經過這些年的文化旅游扶貧開發,景區與自然環境、當地百姓之間形成一種共融共生的和諧關系。為了保護綠水青山,當地農民清潔能源使用率達80%,64%的家庭建有沼氣池,家鄉富裕了,變美了,那些曾經為生活所迫四處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就業。綠水青山依舊在,當地農民也脫貧致富,如今人均收入是開發前的近30倍。
讓鄉村不再臟亂差
曾幾何時,中國鄉村留給人們的印象大多是“臟亂差”,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廢棄物排放日益增多,由于長期以來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未被納入建設規劃之中,村莊環境差,成為影響農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大因素。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美麗中國”總體部署的一部分應運而生。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提質和升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勢在必行,搞好潔化、綠化、美化工程,營造生態宜居的良好環境。
遠處的覆卮山脈郁郁蔥蔥,綠樹掩映整潔村道貫穿全村,古樸別致的民宿錯落有致,收拾干凈的農家小院格外敞亮……在2017年12月17日舉行的2017“中國最美村鎮”評選頒獎盛典上, 浙江紹興嶺南鄉東澄村脫穎而出,榮獲2017“中國最美村鎮”生態獎,這里處處都能看到一派美麗鄉村的景致,大批滬杭甬等長三角城市的游客紛至沓來。
以前的東澄村是個“三無村”、“光棍村”,環境更是不堪入目。當地近年來把加強生態環境整治作為新農村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重點,積極創新管理機制,做優、做細、做實環境整治,走出了一條依托美麗資源、發展美麗經濟、經營美麗鄉村、共享美好生活的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的“嶺南路徑”。
隨著環境整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嶺南鄉的山水資源不斷增值,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強環境整治,最根本目的是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讓鄉鎮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當地將繼續以環境整治為抓手,推動美麗鄉村經濟快速發展。
傳遞鄉賢正能量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鄉賢是一個廣受尊敬的群體,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群體。2015年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鄉村振興,要培育“新鄉賢”和“鄉賢文化”,引導鄉村社會見賢思齊、見德思義,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正能量,通過鄉賢文化這個聯系故土、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引領道德風尚,傳承鄉村文明。
出生在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一個小村莊的柳獻軍,自幼家境貧寒,初中沒畢業就外出打工,經過一番艱苦創業,在北京創辦了一家電氣工程安裝公司。在外拼搏多年的他,鄉愁始終在心頭縈繞,公司業務進入正軌后,他回到家鄉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家鄉的文教事業。
熱愛傳統文化的柳獻軍在家鄉創辦了公益性的傳統文化教育書院“和圣書院”。和圣書院定期請大學講師來講授國學,舉辦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班,不收取任何費用,并長期義務免費發放傳統文化教育光盤、書籍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組織愛心人士積極參加各種公益獻愛心活動。
“怎么會想到推廣國學?”面對這個提問,柳獻軍對本刊記者說,邯鄲是一片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土地,老鄉們都是遵循著千古年來流傳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做人做事,但近些年隨著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文化出現了斷層,風氣也逐漸變得不好。他覺著要將這么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推廣出去,發揚光大。國學經典在柳獻軍看來,不是束之高閣的文獻讀物,是切實可用于人生的工具書。從國學經典之中,柳獻軍更深切明白真正的厚德載物在于為人民服務,回報于社會。
采寫:本刊首席記者 王哲
責編:蕾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