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前三國與后三國的時間分界線就在于趙云、張郃以及諸葛亮等人去世的時候,這個時候前三國哪吒風云的名將差不多都去世了,舉幾個例子,三國第一名將關羽在公元220年去世,同一年去世的還有曹操、黃忠、甘寧、夏侯惇、呂蒙等人,公元221年去世的有于禁、張飛,公元222年去世的有馬超、張遼,而趙云是229年去世的,張郃是231年去世的,諸葛亮是234年去世的。
也就是說到公元234年時,前三國名將幾乎都去世了,由于諸葛亮的去世,蜀漢的北伐暫時中斷了一段時間,整個三國的局勢趨于平緩,但是,戰爭仍然無處不在,那么接下來的后三國,有哪些名將呢?
三國二十四名將
后三國第一名將:司馬懿
之所以是司馬懿,是因為自從曹休、曹真去世之后,諾大的曹魏政權,能夠南征北戰的只有司馬懿一人了,司馬懿就像一個救火隊員一樣,為曹魏政權南征北戰,同時掌握了兵權,司馬懿最早是曹魏政權荊州軍區最高軍事指揮,當時荊州軍區的駐地是宛城,最經典的戰役就是司馬懿八天急行軍1200里路斬孟達。
孟達在諸葛亮北伐前受到諸葛亮的蠱惑,再加上曹睿時代,孟達被邊緣化了,于是就有些搖擺,結果就被申儀與申耽兄弟將情報上報給司馬懿,司馬懿得知情報后,沒有按照正常程序向皇帝上報,而是直接選擇急行軍往孟達所在的新城郡趕,司馬懿最為經典的手段就是兩面派手法,一面寫信安撫孟達,一面八天急行軍1200里,突然趕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結果被斬,孟達的叛亂就這么輕易被司馬懿平定。
司馬懿
司馬懿最為經典的戰役就是擋住了諸葛亮的北伐,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也就是曹真去世的那一年,司馬懿從荊州調到關中負責全面軍事,兩人的第一次就是鹵城之戰,雖然司馬懿在鹵城之城輸給了諸葛亮,損失了三千甲士,但是沒能讓諸葛亮前進一步,也算是擋住了諸葛亮的進攻,而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就干脆閉而不戰,以消耗戰來對抗諸葛亮,最終熬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整個三國可是數一數二的,司馬懿能擋住諸葛亮也算是出類拔萃了,除了擋住諸葛亮,司馬懿還用了九個月時間平定了遼東公孫淵,司馬懿利用聲東擊西、主動示弱之計,擊敗了公孫淵,可謂是干凈利索,雷厲風行,司馬懿一生的戰績除了對陣諸葛亮失敗過一次外,其他所有戰績都是全勝,光憑這個戰績就算得上諸葛亮之后的后三國第一名將。
司馬懿隨后成為魏明帝曹睿的托孤二重臣之一,與曹爽一起輔佐曹芳,但司馬懿先用欲擒故縱之計讓曹爽膨脹,并且肆意妄為,然后司馬懿靠裝病騙過曹爽,趁曹爽出城之際發動了高平陵政變,篡奪了曹魏的政權,隨后逐漸司馬家族以三代人的努力成功取代了曹魏政權,所以司馬懿雖然排名后三國第一名將,但卻是篡奪一國政權的人。
司馬懿與鄧艾
后三國第二名將:鄧艾
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名將,原本只是屯田的小吏,而且還有口吃的毛病,但鄧艾聰明好學,喜歡軍事和地理,平常喜歡研究,之后被時任太尉的司馬懿提拔為太尉府佐治的官吏,后來任尚書郎,這是他的人生轉折點,從此之后鄧艾開始屢屢被提升。
鄧艾在屯田方面也有功勞,但是最大的功勞還在軍事方面,姜維作是蜀漢的大將軍,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遺志,而擋住姜維北伐的大部分時間就是鄧艾,如果當年司馬懿擋住諸葛亮一樣,司馬懿擋住諸葛亮主要是按兵不動以消耗退兵,但鄧艾擋住姜維大多是靠運動戰,鄧艾與姜維的三次直接交鋒中,兩勝一負,算是擊敗了姜維。
鄧艾在當兗州刺史時,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意圖反對司馬師,鄧艾得到消息后快速反應,迅速出兵占據了樂嘉,為司馬師出兵提供了便利,從而快速平定了毌丘儉與文欽的叛亂,鄧艾算是首功,但是鄧艾最大的功勞卻是發生于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
鄧艾偷渡陰平小道
這一戰魏國18萬大軍伐蜀,雖然蜀漢的漢中淪陷,但是鐘會率領的魏軍主力15萬人被姜維堵在劍閣險關不能前進,鐘會都有退兵之意,原本伐蜀無望,但是,這個時候的鄧艾來了偷渡陰平的神來之筆,率領數萬人翻越了七百里無人的陰平小道,突然出現江油,逼降了江油守將,然后在綿竹擊殺了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逼降了劉禪,蜀漢滅亡。
可以說,蜀漢滅亡最大的功勞就是鄧艾的,沒有鄧艾的偷渡陰平,蜀漢是不會滅亡的,鄧艾雖然排名后三國名將第二名,但是他憑借一己之力滅亡了一個國家。
后三國第三名將:姜維
姜維是蜀漢后期唯一的軍事支柱,說他是支柱,是因為后期的蜀漢政權,在軍事上完全靠姜維一個人頂住曹魏的軍事壓力,同時,姜維還進行了前后11次的北伐,這個北伐數量比諸葛亮還多了一倍,其北伐的決心同樣不輸諸葛亮,前后11次北伐,姜維仍然是不知疲倦的北伐,北伐,直到北伐引發了蜀漢朝廷所有人的反對。
姜維
姜維的北伐有勝有負,其中大勝有2次,小勝3次,打成平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總體來說是勝多敗少,但也損失了不少人力物力與財力,如果沒有姜維撐起蜀漢的半邊天,蜀漢早就要被曹魏滅亡了,就算是蜀漢滅亡了,姜維仍然在不遺余力地為蜀漢復國做工作,但最終慘死于亂軍之中,姜維的才能算是后三國排名第三的名將。
后三國第四名將:陸遜
陸遜算是從三國前期一直活到三國中后期的人,陸遜參與了公元219年東吳偷襲荊州的戰役,并且直接率軍打到與蜀漢交界的秭歸,切斷了關羽的退路,陸遜還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老兵油子劉備,殲滅了劉備東征的5萬主力軍,不僅保住了東吳偷襲荊州搶來的成果,而且還讓劉備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夷陵之戰是陸遜的成名之戰。
陸遜
陸遜還參與石亭之戰,大敗曹魏名將曹休,斬獲魏軍一萬余人,但沒有趁勝擴大戰果,夷陵之戰與石亭之戰是陸遜的兩大戰績,因此憑借這兩戰,陸遜可排名后三國名將第四名。
后三國第五名將:陸抗
陸抗是陸遜的兒子,是東吳政權最后的頂梁柱,陸抗負責鎮守西陵,平定了吳將步闡的叛亂,并且擋住了晉軍名將羊祜率領5萬晉軍的進攻,平定了一場可能引發東吳滅亡的戰爭,可惜的是陸抗在公元274年去世了,之后沒幾年,晉軍就開始準備了伐吳之戰,最終吳國滅亡。
可以這么說,陸抗的死,是東吳滅亡的原因,有陸抗在守衛邊境,晉軍是無法攻進來的,這也是晉軍名將羊祜的原話,陸抗在東吳的作用,就像是姜維在蜀漢的作用,但是陸抗沒能多活幾年,于是乎,陸抗死,東吳亡,陸抗就是東吳最后的定海神針,他的死預示著東吳的滅亡,所以陸抗算是后三國排名第五的名將,同時也因為他的存在,就拯救了東吳這個國家,一旦他不存在了,東吳也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