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發現南京是一座挺尷尬的城市,要說綜合實力,全國沒幾座比得上,雙一流高校數量和兩院院士數量都僅次于京滬,科研實力雄厚,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科研城市50強第12位。作為八朝古都,南京歷史底蘊深厚,有“天下文樞”之稱,也是全國僅有的兩座被冠以“京”的城市。這樣一個主角光環滿身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卻一直不溫不火,全國排名始終徘徊在十名之外。
我認為南京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自己定位!作為江蘇省會,南京與很多安徽城市的距離要比江蘇城市更近,與蘇南三市若即若離,在長三角城市群內也顯得形單影只、煢煢孑立,更被網友嘲諷為“徽京”。
南京應如何定位自己?與蘇錫常爭奪江蘇經濟主導權?現實不允許如此!拉著鎮江、揚州、泰州等蘇中城市自成一派?鎮揚泰實力太弱,產業上也不互補。
在南京內心,從未想過要與合肥結盟,畢竟20年前,合肥連鎮江都不如。但現在合肥早已今非昔比,作為中國三大科學中心之一,合肥已經具備了與南京平起平坐的實力。南京與合肥結盟,組成寧廬城市圈是解決南京當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1、南京經濟模式和蘇南不同,無融合可能
蘇南是典型的工業城市,制造業出口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第二產業在GDP中的占比高達50%。而南京則是都市經濟,工業在GDP中的占比不到36%,第三產業占比高達62.1%!蘇錫常的GDP來自工業園區、工廠,而南京的GDP則來自寫字樓、商場、酒店、大學、研究中心。所以南京和蘇南在發展模式上就不兼容。
2、安徽近而江蘇遠,與安徽合作是南京唯一選擇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南京三面被安徽包圍,只有東側與江蘇其它城市接壤,而且南京市區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空間,西側江寧區與馬鞍山的花山區只有幾公里的距離,在江北的浦口區與滁州的南譙區也只隔著老山森林公園。南京近年全力向北發展,在長江北岸設立了江北新區,但南京在江北的縱深很淺,不足以支撐南京發展的 空間需求。所以與安徽合作,是南京拓寬發展空間的唯一選擇!
3、南京產業體系與合肥互補
南京的優勢產業是商業貿易、軟件信息、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軌交車輛、工業機器人、計算機、手機、家電等,而巧合的是合肥在許多領域與南京有交集,雙方產業上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比如訊飛是做AI的,而工業機器人就需要超強的AI能力,具有合作的空間。再比如,南京的集成電路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和終端領域,而合肥的集成電路主要集中在設計和制造領域,與南京合作,能形成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所以南京與合肥結盟,對雙方產業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4、安徽與南京有親近感
安徽和江蘇在歷史上本是一家,直到明朝以后才被人為分成兩個省,在清朝依然是兩江總督轄區,南京、合肥、蕪湖、滁州、馬鞍山在文化上的相近性,要高于蘇錫常。寧廬城市圈很容易形成共同的情感基礎。
5、安徽冉冉崛起,南京與安徽攜手,前途遠大
以前安徽經濟落后,對南京來說,與安徽捆綁是累贅,但這20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合肥經濟騰飛,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南京合肥結盟,不僅在經濟互補,在科技上強強聯合,寧廬城市圈有潛力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中心,與京津、蘇滬杭、珠三角形成四強并立之勢。
6、南京港可以輻射安徽大部分地區
南京是中國第二大內河港口,安徽進出口貨物通過南京港運輸,要比蕪湖港更經濟。南京港完全可以覆蓋安徽江北大部分城市。
7、在長三角城市群內形成第三極
隨著長三角城市群的擴大,其內部也正出現區域分化,形成了以上海、嘉興、蘇州、無錫、常州為核心的海派,和以杭州、紹興、寧波、舟山為核心的的浙派,而南京勢單力孤難成一極,唯有和合肥、鎮江、蕪湖、馬鞍山、滁州聯合組成寧廬派才能形成三足鼎立。三大集團有各自的優勢產業和分工,而寧廬派的核心產業是半導體,合肥和南京都是中國最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之一,擁有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材料到終端的相關公司數百家,已經成為能與嶺南派和海派相抗衡的強大勢力。南京和合肥攜手合作,做大芯片這張王牌,未來甚至能成為影響世界的力量。
目前南京合肥合作要點:1、南京向西發展,合肥向東發展;2、規劃聯通南京、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鎮江的軌道交通網絡,打造兩小時經濟圈;3、推進科研合作;4、以完整產業鏈為目標,推動城市群內產業重構;5、在全椒縣或和縣共建蘇皖高科技工業園;6、整合南京、蕪湖、馬鞍山港口資源,組建成一個港口集團;7、行政一體化,社保、醫保、公積金、公交卡互通;8、合力推動旅游線路。
如上述目標實現,寧廬城市圈有望從長三角自立,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立,成為中國第四大城市群。而南京,則有望躋身中國一線城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