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策、慈文、唐德等十大電視劇上市公司紛紛公布了2017年度業績快報。從各大成績來看,大多豐收。其中,華策2017年營收已達52億,凈利潤為6.32億元,穩居第一。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2017年長城影視、華錄百納兩家公司的凈利潤出現大跌。其中華錄百納凈利潤同比下滑71%,凈利潤僅1.08億,堪稱年度最慘。對于華錄百納下跌的原因,此前【話娛】已略微詳細報道過一番(業績預下跌80%,市值縮水88億,華錄百納試水“混改”或將易主)。那么作為與其“同病相憐”的行業大佬,長城影視業績下跌背后的原因又有哪些值得業內深思?
報告期內,長城影視營業總收入12.56億元,同比下滑7.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7億元,同比下滑34.67%。
從往年財務數據上看,長城影視2014年-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5.1億、9.93億、13.56億,同比增長15.61%、94.74%、36.46%;對應凈利潤分別為1.97億、2.32億、2.56億,同比增長30.14%、18%、10.52%。
也就是說,去年是自2014年長城影視借殼主營五金產品的江蘇宏寶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凈利潤下跌。
毛利率下滑、應收賬款增加,上市以來業績首次下滑
對于報告期內業績下滑的原因,長城影視在公告中提到三點:發行期已滿兩年的十余部劇目的成本于2017年全部結轉完畢,導致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毛利率同比下滑;公司賬齡較長的應收賬款占比較高,導致公司應收賬款壞賬計提金額同比增加;市場融資成本普遍上升,同時公司主營業務以及外延發展所需資金增加,導致公司財務費用同比增長。
其實長城影視提到三方面原因,在電視劇公司中也是普遍存在,以下我們結合長城影視的情況細細說來(部分資料來源中信證券)。
先從電視劇公司的毛利率說起,一般來說,電視劇業務的毛利率波動區間較大,行業平均毛利率為43%。從近年來毛利率變化趨勢來看,一線電視劇公司毛利率均有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聯合出品占比增加、演員片酬等制作成本上升帶來的雙重影響。
但長城影視毛利率下降或許是由其業務轉型帶來的。據“長江商報”報道稱,近兩年長城影視已經逐漸由一家主營影視業務的公司,轉型為以廣告營銷為主的公司。截至去年上半年,長城影視廣告業務營收達2.5億,占總營收的95.1%。影視劇營收僅占總營收的2.04%。
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長城影視的銷售凈利率已由2014年的40.69%下降至19.52%。雖說電視劇收入通常在四季度確認,但長城影視2017年似乎沒有重點劇目播出,其在官網中僅稱:2017年已完成了《熱血英雄傳之校花》、《浴血紅顏》的拍攝。
二、應收賬款方面。一般而言,電視劇的收入確認在取得發行許可證時發生,而實際收款分三期支付:播前收入、播后收入及尾款支付,行業內多采用40%/40%/20%比例,加上需提前支付演員片酬等成本,電視劇公司大多存在非常大的現金流壓力。
長城影視提到公司賬齡較長的應收賬款占比較高。其實目前電視劇上市公司賬款賬齡上升比例不顯著。行業平均來看,1年以內賬款占比從2015年的72%下降至2017年的65%,下降7個百分點。以慈文、唐德為例,慈文1年以內賬款由70%下降至60%,而唐德則從79%下降至64%。
而上市公司賬款賬齡下降的原因與快速崛起的視頻網站有著很大關系。眾所周知,優愛騰三大視頻網站都是不差錢的主。對于高成本、大制作的大IP劇,視頻網站逐漸采用預購模式,在開拍前支付30%定金。
“中信證券”透露到,華策的一部分劇集在拍攝啟動1年至9個月前,視頻網站即支付30~40%的預付款。因此隨著制作公司客戶結構向視頻網站傾斜,現金流狀況可能存在改善。
但與華策、歡瑞、唐德等公司不同,長城影視的客戶大多為衛視或政府部門。相對而言,其賬款更加難收,業績壓力更大。
三、市場融資成本方面。據“中信證券”整理的數據,2016-2017年,電視劇上市公司共采用定增、發債等直接融資募集資金共計八起。但受監管政策影響,成功的公司少之又少。2016年融資失敗的影視公司達到了19家。2017年,僅慈文傳媒、奧飛娛樂成功融資。
融資難度加大傳導至資產負債率層面,體現為影視公司資產負債率有小幅上升,2015-2017年平均資產負債率從39%上升至43%。但長城影視的資產負債率卻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2014年長城影視負債總額5.19億,資產負債率約為32%。去年三季報公司負債總額26.11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76.22%。
長城影視曾表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及長期借款相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增長,主要系2017年主營業務新劇前期投拍成本以及新增收購項目所需資金。但背后更為重要的原因或是其近年來“不斷買買買”所致。
上市3年發起近20次并購,去年三季報負債總額已達26億
2月9日,2018年第10次并購重組委會議,長城影視作價10.59億元收購首映時代87.50%股權的交易被證監會否決。
首映時代是一家典型的“明星證券化”影視公司,股東中有知名導演顧長衛,明星馬思純、蔣雯麗等人。假如此次首映時代成功被長城影視收購,三人將合計獲得約1.2億的現金對價以及3.02億的股份對價。
而此次上會得交易方案已經是長城影視公布的第二版收購方案了。早在2016年,長城影視就曾經發布預案,擬收購首映時代和德納影業兩個標的,其中首映時代100%股權作價13.5億元。
此次被證監會否決,意味著長城影視第二次籌劃收購首映時代折戟。
事實上,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首映時代、德納影業,近年來長城影視對外并購的腳步就未停過。
話娛小編注意到,自2014年3.24億元購入上海勝盟、浙江光線,上市三年多以來,長城影視先后發起近20次并購。僅2017年一年就發起五次并購,涉及13家公司,交易金額達17.66億元。并宣稱完成了“全內容、全產業鏈”的布局。
通過資本手段拓展業務鏈條無可厚非,但收購之后如何將標的與自身業務產生協同,提振業績,卻是擺在長城影視面前的難題。
與此同時,三年的不斷收購已使長城影視從一家影視為主的公司轉型為廣告為主的公司。作為一家曾推出《大明王朝》系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旗袍》《紅日》等眾多精品劇的公司,2017年上半年,其影視劇營收僅占總營收的2.04%。在其他公司爆款頻出的2017年,長城影視卻稍微平淡。
【話娛】小編認為,要想提升整體業績,還得靠影視劇業務發力,且需快速適應行業變化、抓住網絡端紅利。或許也是意識到視頻網站崛起,帶來的流量和大量付費用戶無疑為整個電視劇行業帶來新的春天。
在長城影視公布的2018年的劇單中,題材類型相較于往年有了明顯變化。其在官網中提到將“積極落實貫徹戰略規劃,強勢回歸主營業務”,新劇拍攝包括重大歷史革命題材《人民總理周恩來》,并將其定位為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獻禮巨作;根據抗戰史實改編的《齊長城保衛戰》,以及《聊齋奇譚》《諸葛亮傳奇之臥龍出世》《生死路》《丹青》《夢控師》等電視劇或網劇。
在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眾多劇目能否將助其業績迎來新一輪增長,也是可期的。
作者:湖南豬血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