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發生在姜維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姜維、夏侯霸和鄧艾。故事梗概如下:
蜀漢景耀五年十月,大將軍姜維上表后主劉禪,要求再度出兵北伐。劉禪對此猶豫不決,大臣譙周認為姜維北伐必將勞而無功,建議劉禪下詔制止。不過,劉禪猶豫再三,最終依然答應了姜維的請求。譙周嘆息不已,從此稱病不出。
得知后主劉禪答應了自己的請求后,姜維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姜維詢問廖化,應該首先進攻何地。廖化卻認為經過數年征戰,國力日益衰落,再加上魏軍有鄧艾這樣的名將,此戰將難以取勝。姜維大怒,將廖化留在漢中,自己親率三十萬大軍向洮陽殺來。
得知姜維率部殺向洮陽的消息,司馬望認為姜維很可能是佯裝攻擊洮陽,實則想拿下祁山。鄧艾則認為,姜維的確打算攻克洮陽,并企圖利用該地與羌人取得聯絡。鄧艾決定,將祁山的兵力分成三部,師篡留守祁山,自己率領一路埋伏在伏侯河一帶,司馬望率領一路埋伏在洮陽城中,偃旗息鼓,必將大破姜維。
沒過幾天,夏侯霸率部來到洮陽城下,發現該城四門大開。夏侯霸認為城內并無魏軍,貿然率部入城,結果中了司馬望和鄧艾的計策,死于亂箭之下。隨后,司馬望率部從城中殺出,蜀軍大敗。
此后,趕到洮陽城下的姜維又在夜間遭到鄧艾的突襲,傷亡慘重,只得退軍二十里下寨。大將張翼認為,魏軍兵力集中在洮陽一帶,祁山必定空虛,建議立即對祁山發動攻擊。姜維從之,命張翼率部進攻祁山。不過,姜維的這一部署又被鄧艾識破。鄧艾率部增援,與姜維混戰,各有傷亡,戰事也隨即陷入僵持。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北伐之戰,在歷史上確有發生,但戰爭的規模和人員確有所不同。按照小說的描述,姜維此戰出動的兵力有三十萬之眾,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蜀漢全國人口僅為九十萬人,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三十萬的兵力。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死在洮陽城下的夏侯霸,其歷史結局也并非如此。自背叛曹魏加入蜀漢之后,夏侯霸得到了后主劉禪的器重,被封為車騎將軍,并隨姜維參與了數次北伐之戰。但在狄道之戰后,此人的事跡便在史料中消失,并無在洮陽陣亡的記載。
說到歷史上的這場洮陽之戰,其過程遠比小說的描述要簡單。姜維出兵后,直取洮陽,曹魏征西將軍鄧艾領兵抵御。針對姜維孤軍深入、糧草供應困難的弱點,鄧艾采取了據險而守、伺機出擊的戰術,在侯和一帶將姜維擊敗。姜維只得率部撤退漢中。這也是姜維最后的一次北伐之戰。
在小說描述的此次戰事當中,有一個細節倒是與歷史記載一致,這便是戰前廖化對姜維提出的勸諫。據《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在姜維發動此次戰事時,廖化的確提出過反對意見。廖化認為:“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由此可見,在廖化這員老將眼中,此戰不僅兵力不如對手,主帥姜維的能力也不如鄧艾,豈有不敗之理。
說到廖化這個人物,可謂是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自從加入劉備集團開始,廖化不但親身經歷了關羽在荊州的覆亡和劉備在夷陵的慘敗,又全程參與了諸葛亮及姜維的北伐之戰,見證了蜀漢集團從發展、壯大直至衰落、滅亡。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廖化并非如小說所言早年曾參與過黃巾之亂,他是在劉備占領荊州后才加入蜀漢集團的。廖化的成名,是在蜀漢中后期。諸葛亮病逝后蜀漢取得的第一次北伐的勝利,就是廖化指揮的。此后,廖化多次率部與魏軍交戰,是蜀漢中后期的四大名將之一,與王平、句扶和張翼齊名。蜀漢滅亡后,他與后主劉禪一起被遷往洛陽,于途中病逝。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