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從不缺少“天才少年”。他們才華洋溢,年少成名,令人崇拜,卻又招來劇烈爭議。那時候的人們,甚至用“傷仲永”來形容對他們的擔憂。
20年后我們再看,他們在哪里?
差生韓寒
1998年9月1日,上海松江二中迎來秋季開學。高一(7班)一個又黑又瘦、頭發蓬亂的高一新生站起來,向全班作自我介紹。接著,他鄭重其事地說:“從今往后,松江二中寫文章的,我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
教室里歡騰一片,大家都把他當作笑話。
一年后,《萌芽》雜志社創辦了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這名不起眼的高中生以復賽作文《杯中窺人》獲得一等獎。一夜之間,全國成名。
他就是韓寒。
相比這篇作文,更傳奇的是比賽本身。據說當時韓寒并沒有接到復賽通知,舉辦者專門為他單獨設立考場。為了公平起見,作文題只好臨場現出。主編李其綱利用考場的現有條件,拿來一個玻璃杯,把一張紙揉成一團,塞進有水的杯子里,只說了一句話:“就這個題目,你寫吧。”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后,紙團沉到杯底,韓寒的文章卻浮出水面。
少年得志的韓寒,頭上的光環光耀奪目:“天才少年作家”“意見領袖”“反抗應試教育的英雄”……而有關他的爭議也未曾休止。后因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留級,被報道后引發社會關于素質教育政策及“學校應當培養全才還是專才”等系列教育問題的激烈討論。
到了2012年,方舟子發出博文《“天才”韓寒的文史水平》,直接質疑韓寒“天才的成色”,掀起一場網絡隔空對罵的“方韓大戰”。大戰最后,不了了之。自此之后,韓寒時代進入一個分水嶺,韓寒逐漸淡出文壇。公眾面前的他,更多是賽車手、演員、導演、父親、國民岳父。
但毋庸置疑的是,“作家”依然是韓寒身上最耀眼的標簽。縱使當年被成人認為“不知天高地厚”,那又怎么呢?韓寒這種反抗精神,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2014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報道《差生韓寒》,用近8000字講述了韓寒的成長史,再次引發80后一代的集體回憶。后來,新概念作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獲獎選手中,再無韓寒。
02
哈佛女孩劉亦婷
和韓寒同時代的,還有一個來自成都外國語學校的女孩。人們口中的她是:哈佛女孩劉亦婷。
韓寒和劉亦婷都是幸運的,但他們感到幸運的原因不同:韓寒“慶幸當年自己沒有上大學”,而劉亦婷慶幸的是自己以全額獎學金被哈佛大學錄取。
在那個年代,中國最聰明的那一幫學生,根本想不到高中畢業后,可以去考世界名校。他們能夠想象的最燦爛的明天,也就是北大清華畢業以后,爭取考研出國。
可想而知,劉亦婷的成功,在當時引起多大轟動。這與韓寒這種“壞學生”形象形成強烈反差,以致后來有一則傳聞說,2000年,中央電視臺的《對話》節目請上了年僅17歲的韓寒,將黃思路、劉亦婷、馬楠三個在當時對中國考試應付得最好的學生與他作對比,圍攻和“教育”他。節目中教育專家認為,韓寒很可能會“曇花一現”,甚至試圖拯救他。
不過,韓寒在12年后的一篇博文中對此作了辟謠,參與這個節目的女孩子只有黃思路一人,馬楠和劉亦婷根本沒有出現在這個節目里。
可是,那個時候誰關心韓寒呢,真正令家長著迷的是劉亦婷這種好學生。后來,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寫了一本講述女兒成長的書《哈佛女孩劉亦婷》,抓住了無數中國式父母的心,一下風靡全國,幾乎成了人手一本的育兒經。
在主打“素質培養紀實”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曾用大量筆墨描繪了讓女兒學會堅持和忍耐的“捏冰”情節——年幼的劉亦婷和繼父打賭,用手捏住一塊冰堅持一刻鐘,直到她感到到“有小針在手心上跳舞”。
在“哈佛女孩”的光環下,很多人將這“虎媽”式的教育視為典范。不少家長都帶著孩子挑戰“捏冰”,還有孩子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捏冰考驗”寫成了作文。家長們仿佛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從小就經受住了“捏冰考驗”,將來長大后也就能像劉亦婷一樣考上哈佛了。
有多少贊譽,就有多少爭議。有人批評“捏冰”是“變相虐童”,還有人“嘲諷”:劉亦婷成績、特長平平,之所以被哈佛錄取,不過是靠一封“關系過硬”的推薦信罷了。劉亦婷的母親對此進行了一一澄清,而劉亦婷本人則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但無論如何,提到中國留美熱潮,劉亦婷應該算是一個標志性、開創性的人物,也是最早一批赴美留學中名氣最大的那個。隨后,中國的留美人數經過一個緩慢的增長,終于在2008年迎來了爆炸性的拐點。
當多年之后,再回看當年那個節目,似乎頗有意味。“壞學生”韓寒成為了年青一代的公知,“好學生”劉亦婷似乎“泯然眾人”。網傳消息稱,哈佛畢業后,劉亦婷留在了美國,經過兩次創業失敗后,目前一家公司擔任資本投資人。
03
“第一神童”寧鉑
1998年,崔永元還在主持《實話實說》。5月10日這一天,節目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嘉賓,他叫寧鉑。
談到神童,寧鉑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被公認為中國“第一神童”的寧鉑,是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的明星,在中國當代教育上,大學少年班的歷史就是從寧鉑開始的。1978年,13歲的他因一封給當年國務院副總理的舉薦信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和時任副總理方毅對弈連贏兩局而家喻戶曉。
然而,20年后,站在《實話實說》臺上,寧鉑卻激烈地抨擊起“神童教育”。
這期節目的探討話題是《評說“神童”》,節目中的他,不再是少年模樣,面對觀眾和嘉賓的提問,他似乎有點無所適從。當年的一則報道說:“節目錄制期間,寧鉑頻繁搶過話筒發言,語速很快,情緒激烈,猛烈抨擊‘神童教育’。周圍觀眾不時發出笑聲,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寧鉑。”崔永元問他,能不能談談自己13歲上大學那一段經歷?寧鉑回答:“我是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成長的,而我當時所處的環境也不可能再重現了。我覺得再談論這段事情,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
寧鉑到底是怎么想的?
剛進中科大少年班時,因為沒有他喜歡的專業,寧鉑想去南京大學學天文,結果收到學校回復“既來之,則安之。”他只好選了理論物理作為專業,但把愛好轉向了星象學、宗教和氣功。
1982年,寧鉑畢業留教,傳奇還在繼續,媒體稱其為“最年輕的大學老師”。接下來三次考研,他三次都以不同的理由退出,甚至連考場大門都沒踏進。據當年南方周末報道,寧鉑的同學認為他只是恐懼失敗,“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
2002年,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很快被校方找回。第二年,他離開中科大。隨后,寧鉑終于如愿出家了。
2005年南方周末的報道稱,寧鉑和妻子已經離婚。
離開少年班16年后,寧鉑曾私下回憶說,自己當時的痛苦主要還是來自于輿論的過分渲染。
“在很多場合,人們要求我七步成詩。”他說,“那時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長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順從、克己復禮,因此痛苦充溢著我的內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2018年3月媒體報導,寧鉑已還俗,研究佛教,做心理咨詢。面對記者的采訪,他說:“(我)近況還不錯,可以做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
寧鉑想做一個普通人,他就是這樣想的。
作者:歐歐
編輯:王子薇
參考:
南方周末,《差生韓寒》, 陳鳴
南方周末,《神童寧鉑出家》,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