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慢性膽囊炎“脾虛脅痛”致病說自古至今醫家未明確提出。臨床經驗證實,將慢性膽囊炎分為肝脾不和、肝郁脾虛、脾虛血瘀、濕熱困脾型辨治,效果較好。
【關鍵詞】 膽囊炎.健脾;辨證論治;逍遙散.治療應用;中西醫藥療法;四君子湯.治療應用
膽囊炎是世界性的多發病,以膽區疼痛為主要表現,可反復發作或伴發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多發于女性,男女之比在1∶2以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趨勢,健康普查的開展及診斷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和檢出率逐年上升。膽囊炎多歸屬于中醫的“脅痛”、“膽脹”范疇,始見于《內經》。《靈樞·脹論》曰:“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書·脅痛》云:“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以后歷代醫家對該病雖有不斷補充和發展,但對脾虛脅痛遠自古代醫籍,近至各種醫學期刊及教科書均未明確而系統地提出。現就臨床常見證型分述如下。
1 肝脾不和型
見于每因情緒不暢或勞累而使脅痛加重或復發的慢性膽囊炎患者。此型臨床最為常見,多為女性患者。因情志變化與氣之郁結關系密切,疼痛亦隨情志變化而有所增減。肝氣橫逆易犯脾胃,故可出現肝脾同病。
主證: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志之變化而增減,納食減少,噯氣頻作,大便時干時稀,或頭痛目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治則:疏肝利膽,健脾和胃。代表方:逍遙散。常用藥:柴胡12g,白芍15g,炒白術15g,茯苓15g,薄荷9g,木香9g,郁金12g,川楝子9g,半夏9g,生姜6g,炙甘草6g。隨癥加減:若氣郁化火,證見脅肋掣痛、心煩易怒、口干口苦、溺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可加牡丹皮9g,梔子6g;若氣郁 化火傷陰,證見脅肋隱痛,遇勞加重,心煩頭暈、夜寐 不寧、舌紅苔薄少津、脈弦細者,加何首烏15g,枸杞子9g,牡丹皮9g,梔子9g,菊花9g,以清肝火,養肝陰。
2 肝郁脾虛型
見于素體脾虛又患膽囊炎,或膽囊炎初發治療不當,反復發作,病程日久,木克脾土,機體正氣虧虛,由實證轉化而來;或因受“炎”字的束縛和“疼隨利減”的影響,治療過程中拘泥于“六腑以通為用”,過用苦寒攻下之品,損傷中氣而成肝郁脾虛者。B超影像學有明顯特征,可見膽囊橫徑較小,呈細長型,張力較低,膽囊壁毛糙,膽汁透聲略差,多數患者的膽囊收縮率顯著降低,平均為37.61%。
主證:脅肋隱痛,以墜脹為主,或僅有墜脹感覺,噯氣脘悶,腹脹納少,倦怠乏力,勞累加重,休息減輕,大便溏薄或大便雖不稀薄但稍用瀉藥則瀉下較甚,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治則:疏肝利膽,健脾益氣,清熱燥濕。代表方:健脾利膽湯(經驗方)。常用藥: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5g,柴胡10g,白芍15g,郁金12g,蒲公英20g,木香9g,黃芩12g,花椒5g,虎杖15g,枳實12g,金錢草20g,甘草6g。方中黃芪、黨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以復脾之運化;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條達肝氣,配枳實、木香行氣除滿,瀉肝經之郁結,調中焦之運化,防補氣藥之壅滯;郁金行氣活血,利膽止痛。氣郁常易化熱,脾虛極易生濕,故用蒲公英、黃芩、虎杖清熱利濕;花椒有溫中止痛之功,兼防苦寒藥物傷中。主藥合用,使脾運復,肝郁解,膽汁利,濕熱去,則病自愈。
3 脾虛血瘀型
見于慢性膽囊炎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而致瘀血內阻。此類膽囊炎B超影像學亦有其特征,可見其膽囊較小,囊壁增厚或厚薄不均,明顯毛糙或因與周圍粘連而不規整,脂餐實驗膽囊收縮率明顯降低,平均為41.87%。這與慢性膽囊炎病人膽囊壁因炎癥的浸潤、粘連而增厚,從而使膽囊壁彈性降低,體積偏小的病理相一致。
主證: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入夜尤甚,惡心,厭油,納少,大便時干時稀,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沉澀。治則:健脾益氣,活血化瘀。代表方:四君子湯合血府逐瘀湯。常用藥:黨參15g,茯苓15g,白術15g,柴胡12g,枳殼12g,赤芍、白芍各15g,當歸12g,牛膝15g,紅花12g,桃仁9g,川芎12g,延胡索15g,郁金15g,甘草6g。隨證加減:若大便溏薄、納呆乏力者去桃仁、當歸加炒山藥30g,雞內金12g,以健脾開胃;若大便偏干,將白術改為生白術30g,加酒大黃6g,以運脾通腑;若口干口苦,脅痛較甚者,加茵陳30g,金錢草30g,以清熱利膽。
4 濕熱困脾型
慢性膽囊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屬祖國醫學“脅痛”范疇,其發病率高,診斷容易,但治療上較為棘手。后人往往受“腸瀉膽亦瀉”、“六腑以通為用”理論的影響,以及受“炎癥”觀念的束縛,在治療上多以疏 肝清熱、通腑瀉下為主,常導致誤診、誤治,致使膽囊 炎伴脾虛者逐漸增多。因肝膽脾胃同居中焦,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在五行中木土屬相克關系。生理上,肝木疏土助其運化之功,脾土營木成其疏泄之用;病理上,肝木易郁,脾土易虛。如肝失條達,膽失疏泄,則脾土不得其助而運化失健可出現脅肋脹滿、腹脹納少、大便異常等癥狀,稱之“木不疏土”。若濕邪困脾,脾氣壅滯,導致木郁難伸,出現脘脹納少、便溏困倦、脅肋脹痛等癥,稱之“土壅木郁”;若肝氣橫逆,犯胃克脾,而見脅肋脹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則為“木旺克土”。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曰:“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郁……而肝木之所以郁……土虛不能升木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
由此可見,肝膽脾胃在生理上相輔相成,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上需木土同治。在膽囊炎的發病過程中,病因雖多,而膽汁排泄不暢是最重要的因素。《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行氣亦流。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故用利膽之法增加膽汁分泌,加強膽囊收縮,提高膽囊排泄率,是治療膽囊炎的關鍵所在。中醫學認為,膽汁來源于肝,是“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東醫寶鑒》)肝氣條達,膽汁才能正常分泌與排泄,助脾胃以化物。肝郁脾虛患者膽囊的橫徑小、張力低,是膽汁充盈不足的表現,因而呈細長型。膽汁少則助脾胃以化物的能力降低,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因而出現脾虛的癥候。又由于脾主肌肉,脾虛則影響肌肉的收縮功能,使膽囊平滑肌的收縮力減弱,導致膽囊收縮率降低,膽汁排泄不暢,較多的陳膽汁存留在膽囊之中,以至膽鹽沉積。加之免疫力低下,極易導致細菌生長,此既是膽囊炎發病的重要病因,又是病后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現代研究證實,健脾之品如黨參、茯苓、白術等能增強網狀內皮系胞的吞噬能力,增強T細胞功能,興奮中樞系統,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并對膽囊有收縮作用,可促進膽汁排泄,恢復膽囊功能。疏肝利膽之品如柴胡、木香、枳實、郁金、茵陳、金錢草等具有消炎利膽、解痙止痛的作用。
總之,慢性膽囊炎使用疏肝利膽之品,能促進膽汁分泌,改變膽汁成分,促使膽囊收縮和Oddi擴約肌開放,起到利膽作用,既有利于病原體排出和炎癥消退,也有利于病變局部的修復。健脾之品則能提高或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體質,縮短病程并預防發作。因此,利膽配以健脾、運脾之法是通過消除病因、控制癥狀、預防傳變、調整機體反應狀態,進而達到治療局部、改善整體的一種綜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