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哪一年開始(不少于7年),我校的博士論文都要送校三名外專家盲審,盲審結果直接決定申請學位研究生能否答辯。
盲審結果分三個檔次:同意答辯、修改重評、不同意答辯。若返回結果有一個不同意答辯,則該研究生至少要延期半年,提交新的論文并重新校外盲審后才能申請學位。若有一個修改重評,可以按照專家意見修改后送原專家重審,還有一次改判的機會。若有兩名(或三名)專家給出修改重評,也需要推遲半年以上重新盲審才能有答辯資格。
論文評審意見返回后,大學研究生處會第一時間把結果掛在校園網上,不同意答辯用紅色強調(紅牌罰下),修改重評用黃色標識(黃牌警告,2黃=1紅)。
記憶中,我讀碩士的時候,盲評就已經實行了。但多是例行公事,送出去的論文幾乎沒有不同意答辯的,修改重評都很少見。盲審專家即使對論文水平不怎么認同,也很少痛下殺手。甚至有的論文實在是應該槍斃,專家卻不愿或不能不同意答辯(有盲評不能完全匿名的因素)。于是出現了一些類似于“該論文達到了某某大學的博士論文水平”的奇葩評語,一時淪為笑柄。
到我快畢業的時候,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網上名單開始出現紅牌,黃牌也不再鮮見了。大家開始對盲審有了一些敬畏之心,深怕自己一不小心成為中槍倒下的那個。不過,專家在給紅牌之前都是要經過激烈思想斗爭的,所以總體比例并不大,每年大約只有一個人會被盲評剝奪申請學位的機會。修改重評的只要不是太敷衍,專家都會改判。
于是,每年的五月(我校博士一年畢業兩季,80%以上的博士夏季畢業),畢業博士生們開始備受煎熬,尤其是一些論文工作不太出色的同學。盲審結果公示頁面每天都會被無數遍的刷新。
今年的形式似乎更嚴峻了。到目前為止,已經收到了3張紅牌,7張黃牌(基數不超過100)。當前的成績已經比之前的任何一年都差了,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意見沒有返回,估計最終成績肯定還會降低。是博士論文的水平下降了嗎?我想,應該不至于。相對于外校送過來的一些論文,總體水平應該不會相差太多。往年的水貨也很多,但是大多僥幸通過了。
原因可能正如題目所述,大家對博士的要求提高了,評審標準有所提高。一些專家在看到水平不行的論文時,在怕惹麻煩的顧慮和學術標準之間選擇了后者,從而讓部分水貨現出原形。
依我多年讀研的經驗來看,水貨論文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混學位但不做論文的人的論文。他們多為大小領導,論文由別人代筆。代筆人大多還沒有取得博士學位,而且時間倉促,做論文的時間較少超過半年,論文水平可想而知。
另一種是沒有學術追求的人的論文。由于體制原因,我校培養的博士絕大多數在畢業后不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博士生缺乏鉆研的內在動力,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拿到博士學位后另謀生路。因而做論文時自我要求不高,得過且過。
對于第一類,槍斃幾個難以引起別人的同情,甚至內心深處還希望多斃一些。一方面減輕自己的負擔(青椒也是捉刀代勞者的主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減緩博士論文貶值的速度,保存一點知識分子的自尊(想想,我除了博士學位還有啥?)。
但是第二類,多少還是值得同情的。我在博士畢業前后也面臨這樣的人生窘境。說實話,在這一時期,博士論文雖然重要,但是絕不是最重要的事。這些有瑕疵的論文背后,有可能是一個很精干的小伙子。他缺的不一定是達到博士論文水平的能力。
以我自己為例,導師覺得我論文可以做的更深入一點,建議我延期一年畢業,但是考慮到畢業后前途的不確定性,我果斷拒絕了。雖然盲審專家對論文的評價都很不錯,最后也評上了江蘇省優博,但離導師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算是人生的一個遺憾。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因為其實我沒有選擇,我只是命運長河中的一粒塵埃,只能順流而下。博士畢業后,我幾經掙扎,裝孫子送票子,也不過是爭得了一個回南京打雜的機會而已,甚至連講師都可望不可及。
我身邊的同學朋友不乏工作能力出色之人,也不乏頭腦睿智之人。有的年紀輕輕就破格副高、正高,意氣風發,有的卻一文不名,苦苦掙扎。但后者并不一定在學識和能力上遜于前者。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會經歷不同于常人的困難,做出一些無奈的選擇,是應該被理解的。
最近幾天在幫一個兄弟修改論文,論文送審之前我提出過一些修改意見,但是沒有被執行。回來了一個修改重評的意見,意見切中要害,正是之前指出但沒有及時修改的內容。經過幾天的加班加點的修改,文章大有改觀(僅以博士畢業的最低標準來看)。但離學校規定的最后答辯日期只有一周,能否審回還是未知數。希望審論文的專家能夠盡量縮短評閱時間。否則,趕不上這一撥學位授予將會令人十分遺憾。
有感而發,文末有點跑題。各位老師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