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堂陽
隆重推薦
神州詩人
作者簡介
簡介:周芳祿,筆名柳飛,江西修水人。現為退休人員,系中華詩詞學會,瑞昌市詩詞聯學會會員。曾參加全國文學團體及詩詞社團(包括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全國詩詞大賽,分別獲過金獎,一等,特等,優秀獎,常有詩詞在有關雜志報刊發表,個人著有《柳飛詩詞》續集也將付梓。
特別推送 周芳祿作品
也談知青
文/綠衣天使
不要從一個點,一個面,一個局部,大肆宣染知青的苦,要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反毛。何況我們也曾下放農村,是哪么十分苦嗎?,你想過農民背朝天臉向地,不怕風雨冰霜,烈日暴曬,繡地球幾千年,為城市市民,為官老爺,為小姐太太,為才孑佳人,提供糧食,有的吃了,不知糧麥怎么來的。好象農民就該當永世在農村,他們的身份就不能變,新一代農民,該從老農民中去產生,而城市就該是城市人,當官的該世襲做官,這就是當今許多人的"定律".不公啊!農民創造歷史,誰人評說。通過下放,看到了"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哪里是大有作為的,農村需要知識青年,需要文化,需要技術。毛主席深知,為了改變農村,主席又指出″農業的根本業路在于機械化。"搞得怎樣呢:仍然原始手工操作的多。投資少,研制不力,甚至不感興趣,無人問津。遠不如世界上一些小國,如德國機械自動化摘果實,丹麥自動化養豬。嚴禁用化學飼料,不用瘦豬精。在我國農業要做的文章特多,沒有走上正道,糧食不足,就大搞進口,為了增產,大用激素,又引進孟山都轉基因來坑害國民,勿視以糧為鋼,生產安全,既可完全滿足十四億人口的食用,而是以巨量的進口解決不足。
我國地域遼闊,生活與困難條件不一,尤其下放在新疆的知識青年經歷了不少艱苦。但充實生產建設乓團,保衛邊疆,融合少數民族,治理新疆發揮了重大作用。
作為一向生長在城市的孩子,下放到農村去,一是生話吃住不習慣,二是不會種田種地。經歷不少艱辛,回城心迫切,甚至對下放恨之入骨。但文革大規模的結束,面臨幾千萬初高中畢業生安排問題,只能向廣闊的農村去,真是要感謝中國農民又挑起了這一歷史重擔。后來又把知青化整為零,安排到農民家里去生活。農民無怨言,你卻大發牢騷。
初高中畢業生,到農村去,是一個過渡性安排,是大多數無法理解的。七十年代工業遍地開花,一批國防與民用工廠誕生,大多數知青進入了廠礦,有的當了老師,有的在農村提干,有的進入行政事業機關,其實余下在農村純粹當農民的找不出幾個,下放后,迎來的是大安置,想當今多少高中,大學畢業生沒有人給他們安置工作。靠自己找,蕩浪天涯打工。所以人心應當足矣!
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這一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指令,下放后又重新安置,更何況在不少知青中,出了不少精英,更有共和國的領導者。
我們要記住魯迅的話: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下放仍有路,農民走了幾千年鄉路,你帶上知識青年這塊牌去走,只要努力付出,你會走得更好!
感謝您的陪伴!
版權聲明:本刊發布展示的詩詞(對聯)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圖片來自華為和百度,如有侵權,請通知撤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