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三喜
相較之前數次被“點名”,此次發酵的“小紅書被爆存未成年人性暗示”事件,更值得行業反思:像小紅書這樣有強大實力和影響力的平臺,在內容審核和用戶管理上,為何還存在如此多的漏洞?
根據央視新聞12月5日的最新報道,今年9月,成都的小學生家長蔣先生在“小紅書”App上搜索“親子樂園”時發現,這個App不時給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視頻,起初蔣先生以為是平臺推薦了一些青少年用戶的體驗,但越來越多明顯泄露未成年人身體隱私的視頻被推送過來,讓蔣先生感到擔憂。
隨后,央視記者嘗試下載了“小紅書”App,記者完成注冊進入App短視頻頁面并在幾次刷屏操作后,一些以未成年人圖片為封面的短視頻就被App推薦過來。在部分短視頻中,記者發現,視頻拍攝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且拿手機自拍時鏡頭直接對準了自己的隱私部位……
之后記者對小紅書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回復如下:
對于未成年注冊的問題,“小紅書”App工作人員說:“我們現在平臺注冊對未成年人沒有要求。目前因為沒有實名認證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有手機號、QQ、微信這些都是可以注冊的。”
關于內容審核的問題,“小紅書”App工作人員說,“因為有一些同一時間發布的這些'筆記’會比較多,我們這邊很多都是系統去進行審核的,有些可能是沒有審核到。”他建議,“如果說有相關內容的話,可能這邊是沒有監管到。如果看到的話,建議您可以去舉報。”
此次曝光,已經不是小紅書第一次被指存在類似的問題了。2021年7月,網信辦啟動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就曾針對小紅書等平臺傳播兒童軟色情表情包、利用未成年人性暗示短視頻引流等問題約談過小紅書;當時相關負責人就強調,“專項行動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置處罰力度,對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問題,保持'零容忍’態度,堅持露頭就打、從嚴從重,大力整治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問題亂象。”
有微博大v對此很是感慨,@小滿就發微博說到,“小紅書涉黃后道歉、道歉后再涉黃……循環往復下,該平臺還是舍不得凈化平臺內容,因為凈化意味著割舍,當小紅書靠正常內容競爭不過其他平臺時,只能劍走偏峰。正如拼多多,現在依舊假冒偽劣產品泛濫,表面整改卻未深挖病根。”
為什么“舍不得凈化平臺內容”?為什么屢禁不止?是平臺缺乏審核的技術手段?還是抱有一定的僥幸心理?大家不妨可以看看小紅書此前是如何應對炫富風的。
今年國慶假期之后,小紅書等種草平臺被指存在過度濾鏡的問題,小紅書發布社區倡議,“請盡量避免過度修飾,尤其是在美妝、穿搭、探店等為他人提供建議的領域。”——如果說濾鏡風波是小紅書在2021年的一個小插曲,如何剎住“炫富風”,應該是小紅書這一年最重大的課題。
“炫富”,可以說是陪伴小紅書一路成長的頑疾。作為一款誕生于2013年社交App,小紅書的崛起速度令人驚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小紅書在短短六年里就獲得了2.2億的用戶,而且女性用戶占比近九成,是一個徹底的女性向社區。
如此,小紅書就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特性——種草。像是Gucci、Chanel等眾多奢侈品牌一度成為小紅書上的熱門話題。有網友是如此評價小紅書用戶的:“10個用戶里,8個有Chanel,9個有Gucci,9.5個有Hermès,不到小紅書你就不知道中國女人原來這么有錢。”——炫耀式的消費吸引了大量的用戶融入,也助推了平臺的流量,類似“人均百萬豪車”“如何快速花掉50萬”等話題確實相當誘人。
炫富風盛行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使得相關部門關注這一現象并開始整治。2021年5月,網信辦針對各平臺上的炫富拜金現象,啟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要求各平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樂、賣慘“審丑”等現象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
在“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號召下,小紅書啟動了深度治理炫富行為的專項治理行動,并且將“打擊炫富”定為常態化的治理舉措。2021年9月,在互聯網大會上,小紅書創始人瞿芳介紹,小紅書先后啟動了“炫富治理”、“飯圈亂象治理”、“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保護”以及針對虛假醫美內容的“臻美行動”等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對存在違規行為的內容和賬號從嚴處置,專項累計處置筆記上萬篇,封禁違規賬號7000多個。
11月18日,小紅書再次對外公布最近半年“打擊炫富”專項治理進展情況:今年5月-10月,平臺處置炫富類違規筆記8787篇,處罰賬號240個;與此同時,針對炫富識別的算法模型再次升級,通過AI算法識別炫富的召回能力和準確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無論是濾鏡、炫富還是軟色情,媒體曝光后,主管部門發現問題并強化監管后,小紅書推出應對措施——這也是很多網友熟悉的套路,不過有的套路是真誠的,有的可能是“應付”的,從清朗行動的表現來看,小紅書是有內容審核的能力的,但缺乏的是“決絕之心”。
為什么缺“決絕之心”?答案并不奇怪,大概就是“流量” ……
坊間多認為,多次踩紅線上熱搜,原因是小紅書患上了“流量依賴癥”。
為什么炫富風一度盛行?因為比起展現美好的種草,炫富總是更容易獲得關注和流量;為什么未成年人性暗示視頻屢屢被曝光,誠如7月“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中提到的“利用未成年人性暗示短視頻引流”。
在相對偏安一隅的時候,監管層和公眾對小紅書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對其平臺和博主存在的不規范乃至違規行為缺乏管制;但由此帶來的流量,讓小紅書一路披荊斬棘,成長為國內相當有分量的互聯網平臺:
據易觀數據,截至2021年8月小紅書月活用戶約1.6億,同比2020年1月增長97%,日活用戶同比增長110%。DAU(日活躍用戶數據)已經算是一線app,每次估值均以翻番的態勢上漲,市值一度超過200億,為什么資本如此看好小紅書?
答案是流量,是最接近消費的流量。數據顯示,小紅書2018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并于2020年明顯破圈泛化。大量新用戶涌入,讓內容品類泛化和數量急速擴張。此外,據媒體報道,小紅書社區內容覆蓋美妝、美食、旅行、母嬰、家居家裝等多個生活方式領域,2020年,小紅書用戶全年筆記發布數同比增長超150%。其中,體育賽事方面內容同比增長率超過1100%,民宿、科技數碼同比增長率則超過500%,美食類筆記發布量則同比增長超過230%。
是高質量的用戶群推高了小紅書的估值,可是商業模式單一也讓小紅書更加依賴“流量”。在諸多媒體的描述中,小紅書被大眾認識是因為有著高品質的流量,但其自身電商體系的不完善與外鏈存在,消費者更傾向于在小紅書被“種草”后到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拔草”,導致小紅書淪為各大頭部電商的流量倉。
據報道,2020年,小紅書廣告業務收入約為6-8億美元,約占總營收八成。可見,小紅書的商業模式高度依賴廣告業務,廣告業務則依賴流量——所以,流量就是小紅書平臺的“紅線”。
“流量為王”,客觀來說,在過去幾年里,互聯網的發展是粗曠的,監管的力度也是缺乏的,導致很多互聯網公司為了做大,或多或少都有踩著灰色區域獲取流量的行為;而已經身為一線的小紅書,需要更積極更主動的加強平臺的主體責任。
2021年9月15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主體責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就明確有提出——
加強賬號規范管理:制定賬號規范管理實施細則,加強賬號運行監管,有效規制賬號行為;健全內容審核機制:嚴格落實總編輯負責制度,明確總編輯信息內容審核權利責任,建立總編輯全產品、全鏈條信息內容審核把關工作機制。
在央視曝光的此次事件中,小紅書方面在未成年賬號注冊以及內容審核方面就有著明顯的漏洞。此外, 6月1日實施的新《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專門有一章是“網絡保護”,既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發現未成年人通過網絡發布私密信息的,應當及時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并且明確了相關部門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等責任。
透過此次事件可以看到,無論是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規定,還是規范網絡安全管理、信息內容的相關制度規定,在一些平臺均沒有落實,這既損害了未成年人權益,還傷害了法律公信力。而小紅書等平臺還試圖利用用戶協議企圖把自己失守的責任推卸給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這和主管部門要求加強平臺主體責任的原則也是相悖的。
所以,小紅書的道歉是否有成效?有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僅要看被曝光視頻是否被刪除,更重要的是,如何強化主體責任,以體系化、技術化、常態化的高壓,來守住底線。
尾聲:
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小紅書對媒體報道提及審核漏放情況致歉,并透露平臺將于近期啟動新一輪未成年治理專項。只是,一再被擊破的底線還會被擊破嗎?小紅書的底線和紅線究竟是什么?商業模式單一導致的流量依賴癥又如何改善?值得行業關注。
*原創文章,轉載需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