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祭:懷念我的公婆
——小記她的語錄和她的那些事兒
也許是心靈感應,前幾天沒由來的竟然夢見孩子的奶奶、我的公婆了……
夢中我和她睡在一起,還和她有說有笑的,說她的床很舒服,下面的草褥子墊的厚實……
感覺非常親切和真實,醒來恍然,婆婆已經離開我們五周年了!
起來,習慣性手撕一張日歷,一看,三月十八日,那不正是婆婆忌日嗎?
按照老家的規矩,忌日記農歷:那一年的那一天正是農歷二月初七。
那天,二0一三年三月十八日,她是在摔了一跤昏迷幾天后,安詳地握著她最心愛的小兒子、我先生的手走的,大家都說她有福,修的好。
那年,我們在老家過的春節,原本打算叫她隨我們一起來上海的,也許是意識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不管我們怎么勸說她都不肯再來,笑著說“我要到嘎嘎的氣的”!
在老家,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要往生,于是孩子他爸也笑著問她:“那嗯幾碼暫氣呢?”
她默默地伸出拇指和食指,“八年嗎?”她搖搖頭“八十天!”
我們心里一驚,接著又是一笑,因為婆婆經常和我們沒大沒小的開玩笑。
2004年奶奶在上海
正月初三啟程返滬,臨走前,她突然哭起來,拉著我的手又說起客套話:“回來又冇看到個熱鼻子針……”意思是說沒有好好款待我們。
每每想到這些,我的鼻子就發酸……婆婆就是這樣一個智慧幽默的老人,一個注重禮節的人!
婆婆沒有進過學堂,斗大的字不識,但她掌握的諺語和智慧的語言不少,在日常的言談之中會不時地蹦出來。
記得,我和孩子爸戀愛期間還在上大學。
臨開學了,我們要各奔東西,她煮了雞蛋讓我們帶在路上吃,給我三個給他四個,說:“三三管九,梅管久兒;四個給久兒,四季平安!”
言罷,我們仨都笑了,我們毫不在意她存著絲絲的偏愛之心,嬉笑的是她那智慧狡黠的言語,因為,他小名叫久兒……那是我第一次領會到婆婆的智慧。
婆婆像這樣智慧的語言還不少。
“伸手莫打笑臉人”
婆婆性格溫和,說話輕言細語。婚后我和婆婆相處了十五年,從沒有聽到她大聲說過話或者是發過脾氣。
婆婆生養了五個孩子,先生排行最小,姐最大,上面還有三個哥哥。
2004年奶奶在上海
一九九五年九月,先生大學還沒有畢業,公公就因病逝世,哥姐都成家立業分開過。婆婆沒有沉浸在悲痛之中,接過公公肩上的擔子,一方面依舊忙著農活和家務,另一方面學著公公做起小生意買賣,挑著擔子走街串戶地賣麻花。
“伸手莫打笑臉人”既是婆婆的口頭禪,也是她一貫的生活態度,用現在的說法叫微笑著面對生活,豁達地對待別人。用家鄉的話說也叫受媽阻。
哪怕是受別人的傷害或者委屈,她轉眼就忘記了,還會笑著找對方說話,即使人家不理她,她還是會笑著熱臉貼冷屁股的,給對方找個臺階下,直到對方抹不面情開的陰轉晴。
一九九七年先生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婆婆一個人生活還堅持著勞作和做小生意。
二000年初,婆婆不幸中風偏癱,造成左手左腿不便,但她不僅堅持生活自理,還堅持著一瘸一拐地拎著簍子走街串戶的賣雞蛋!
不是婆婆貪財,更不是我們不孝,而是她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使然。
“禮多人不怪”
二000年年底,因工作需要,我們回武漢住了一年,就把我的爸媽和婆婆,三位健在的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這樣,我更是體會到了婆婆重禮數的性格特點。
“禮多人不怪”不僅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而且是她始終貫徹一生的行為。
即便是在自己子女面前,她也是如此客氣地講究禮節。比如,我們幫她盛一碗飯、夾一個菜等些些小事,她總是忙不迭地說“勞文嗯”“壓嗯朗嘎的手”“咧么樣匠咧”……客氣的不得了。
有時候我覺得她客氣的過分了,便故意板著臉說“假客氣”,她就會笑呵呵地說“禮多人不怪,嗯莫見怪唦!”
2003年奶奶在上海
“勤能補拙是良訓”
二00三年我們買房子生孩子,又把三位老人接來上海一起生活。
這期間更是體會到婆婆勤快性格特點。雖然她手腳不便,但她不僅盡量不要人幫忙,而且還搶著干家務,比如掃地、擦家具、洗碗、洗孩子尿布等。
我們不讓她做,有時候還故意嫌棄她做的不干凈,她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我多做幾次唦”!
婆婆勤勞一生,家里幾個子女個個名字中帶有勤字。
“好人說不壞,水退石頭在”
婆婆賣雞蛋熱情大方,童叟無欺。
由于她生活儉樸,經常穿著破舊的衣服,有些人以嘲諷的眼光看她,或者背后議論說長道短,甚至說她賣的雞蛋不好……
婆婆知道了也不往心里去,她一笑了之,說:“我一不偷二不搶三不好吃懶做,做點小生意給人家方便,自噶也轉哈子撐抖些,怕么事!”
因為,她有她的良藥——“好人說不壞,水退石頭在”。這,既是她自我心理調節的方式,也是她經常勸慰別人的口頭禪。
婆婆走街串戶的,經常和鄉親們道家常,難免有些家長里短婆婆媽媽的事情,這個時候她就會說:“好人說不壞,水退石頭在……”
2012年奶奶在上海
婆婆一生生活簡樸,相比較而言好像格外的喜歡穿舊衣服破衣服,我給她添置的新衣服她要么送人要么舍不得穿存起來。
每回我們回老家,看到她總是穿著破舊的衣服,就問她,“我者回來咩,穿個新衣裳把我者看哈子唦!”
她說,“我舍不得穿,我總是拿出來給別個看,跟嗯者掙面子……”
嗨!這話說得我哭笑不得!
旁邊兒嫂子說:“她是哋嘶把嗯者看的……”
這時候,她也是自言自語地說:“好人說不壞,水退石頭在……”
其實,婆婆在上海也是這樣,來的時候也是穿一身的舊衣服,給她的新衣服不穿。
有一次我強行把她的舊衣服扔到垃圾桶,沒想到她偷偷地撿起來。
我發現后,對她說:“該換的要換,這不是浪費。”然后就拿過來扔到小區里的垃圾桶去,回來后她朝我笑笑,摸摸身上的新衣服不再說什么了。
這是婆婆刻在骨子里的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也是她豁達大度從善如流的生活態度。
“求不官來秀才在”
婆婆做小生意不卑不亢,喜歡主動和人搭訕攀談,也不怕人討嫌,她常說“求不官來秀才在”,就是說即使人家現在不需要,也把她的信息傳達給別人了,以后總有需要的時候……
這句話一方面表現婆婆尊重別人、愿意低姿態矮人一截;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婆婆樂觀豁達的心態。
她總是望著別人說好話,不怕人瞧不起;當別人有求于她時,也不高高在上、盛氣凌人。
2009年奶奶在老家教兒子打井水洗衣服
“孫兒孫兒是條命根兒”
這是婆婆疼愛孫子至極的時候,笑瞇瞇地常說的話,語氣中流露出來的還有驕傲和自豪,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重男輕女的思想。
婆婆曾經開玩笑說,她四個兒子養了三個男孫三個女孫,折本了,在她心里覺得女孩子總歸是別人家的人,三個孫女、包括孩子姑媽家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沒有算在她的那根藤上!
婆婆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由此波及到在對待哥嫂和侄女的態度上,當然,我和兒子則是受惠者。
婆婆來上海,對我兒子自是疼在心尖兒上,她說“小痛嬌兒甜如蜜”,即使是她手腳不靈便也要忙不迭地為兒子做點什么,搶著說“我來我來”。
我和兒子也沒有辜負她老人家的疼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優先婆婆,我的老媽則放在后面,搞得我老媽都吃醋了。吃飯時,兒子主動給奶奶盛飯夾菜;逛街時,兒子主動扶著奶奶過馬路……
平日里我稱呼我婆婆“媽”,我老媽“媽媽”,我和先生戀愛時就有了這樣的約定。
從我結婚起,婆婆就格外地疼愛我,把我當自己的姑娘一樣,人前人后她常說我比姑娘還好還親。
婆婆和我們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我給她洗頭、洗澡、剪指甲,甚至她不方便時幫她大小便……
以真心換真心,婆婆和我相處毫無嫌隙,我說話大大咧咧的,有時候還特地笑談她生活中的老毛病,批評她重男輕女的思想,她也是笑呵呵地接受,而不計較我,內心里,我待婆婆是比我的老媽還好。
2013年奶奶逝去前一個月
今天,是婆婆的忌日,懷念我的婆婆,珍惜和她相處的日子,她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我們都記掛在心……
媽,盡管您離開我們五年了,我們仨依然記得您說過的那些話,夢中的您還是那么的笑容可掬……
本文作者瑞虹雨梅授權印象黃陂發布
關于作者 瑞虹雨梅,女,70年代生于黃陂區蔡店老街虹門口,90年代離鄉求學,現安家落戶上海瑞虹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