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害怕被拋棄
如果問一個人,你在關系里最怕什么?最恨什么?
十有八九會說:最怕被拋棄,最恨被背叛。
一、對被拋棄的恐懼是天然的
嬰兒出生時,非常脆弱,沒有媽媽或替代媽媽的人照顧,就活不下去。
依戀理論發現,對母親的這種需求,遠不止是喂養、生存層面的依賴,更是情感、心理層面的依戀。
1.哈里·哈洛(Harry Harlow)的恒河猴代母實驗發現:所有被試小猴子都幾乎整天掛在“絨布媽媽”身上,餓了渴了才會去“鐵絲媽媽”那喝奶。有的小猴子甚至喝奶的時候都不愿意離開“絨布媽媽”,只探頭去喝奶,身子還粘著“絨布媽媽”。
2.哈里·哈洛將發條玩具放進籠子嚇唬小猴子,小猴子馬上抱緊“絨布媽媽”,然后會慢慢平靜下來。但是如果把“絨布媽媽”拿走,小猴子不會去抱“鐵絲媽媽”,而是蹲在角落發抖、尖叫。
3.哈洛還設計了曠場實驗,發現有“絨布媽媽”的時候,小猴子會去玩玩具;“絨布媽媽”不在的時候,小猴子一直蜷縮在墻角或毯子里,對玩具不理不睬。
可見,母愛是孩子精神的必需品,沒有母愛就整天置身恐懼與痛苦之中,容易導致免疫系統低下而患病甚至死亡。而且,越不缺愛的孩子,越有探索欲和獨立的勇氣;越缺愛的孩子,越困在不安全感和恐懼里。
二、分離痛苦的三個階段
依戀之父鮑爾比(John Bowlby)通過對嬰幼兒的觀察發現,所有孩子面臨與母親的分離痛苦,都會經歷三個階段:
1.焦慮
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傳統故事《沉香劈山救母》都是講述孩子失去媽媽的陪伴后,特別渴望把母親找回來的故事。他們都處在焦慮的初級階段,特別渴望找到媽媽,但是沒有失去耐心和希望,是在很積極的尋找,心理狀態也比較正常。
分離時間較長,又不知道媽媽去哪兒了,孩子會失去耐心,會面臨內心的恐懼,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拼命尋找,其他人無法安慰。臺灣片《媽媽再愛我一次》中的孩子在媽媽要離開時撕心裂肺的哭喊,冒著傾盆大雨跑到廟里祈禱媽媽能回來,爺爺、奶奶、爸爸、后媽都無法安慰到他,非常好得展示了強烈焦慮時期的孩子特點。
2.絕望
如果用盡努力仍然沒法找到媽媽,或者沒法得到媽媽的關注、撫慰和照顧(比如母親本身抑郁的),孩子內心會絕望,會陷入抑郁,會把對母親的情感深深壓抑在內心,變得冷漠而回避。在較長時間內,其他人也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英國早期研究發現,孤兒院領養的一些孩子有“捂不熱”的特點,領養者對孩子再好,孩子也只是禮貌式地笑笑,很明顯內心還是沒有辦法聯接的,另領養者感到非常痛苦。
3.解離
經歷過絕望之后,當媽媽回來了,孩子會對媽媽表現冷漠,依戀關系并沒有馬上修復。形象來說,媽媽回家了,但是媽媽還沒回到孩子內心,內心還需要緩一緩。
如果母子情感互動一般,絕望的時間較久、痛苦較深、次數較多,可能孩子會一直對媽媽表現冷漠,母子關系再也回不去了,孩子永遠不會原諒媽媽,孩子對媽媽產生了“回避型依戀”。
如果母子情感互動較好,絕望的時間較短、痛苦較淺、次數較少,可能孩子過一段時間會重新對媽媽形成依戀,但是媽媽再度離開時,孩子可能直接進入強烈焦慮階段,孩子對媽媽形成“焦慮型依戀”(“迷戀型依戀”)。
依戀之母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設計的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就能幫助我們識別,哪些孩子是安全型依戀(淺度焦慮,無解離),哪些是回避型依戀(一直處在解離狀態),哪些是焦慮型依戀(解離結束,分離焦慮強烈)。
三、被拋棄感帶來的心理問題
1.迷戀型依戀:過度黏人
迷戀型的孩子很粘父母,迷戀型的成人在戀愛中也很粘著對方,看起來感情很親密,但事實上,粘著對方,是因為內心有著被拋棄的恐懼,對方只要不在眼前、不在身邊、不關注著自己,就似乎拋棄自己了。“奪命連環call”現象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害怕被拋棄感的心理現象。
而在一起時,由于迷戀型體驗到的是強烈焦慮之后的回歸,所以強烈焦慮過程中的怨恨感仍在,因擔心對方再度分離而隱藏的怨恨感,可能在比較有安全感的時候釋放出來,常見的情況是在背后說對方壞話。
2.回避型依戀:避免情感
害怕再次經歷拋棄,寧愿保持孤獨,所以會回避情感。回避型的內心往往壓抑著永不原諒的恨意,所以修復與父母關系的方式往往被他們所排斥。
一旦真的陷入親密關系,內心退行,回避型可能會比迷戀型依戀者更渴望粘著對方,暫時表現出類似迷戀型的親密,自己也感到甜蜜。但是絕望感又會告訴他這樣沒用,所以蛛絲馬跡的不滿或不安,就會成為他逃避關系、再次解離的理由,在真正分開的那一刻突然有了一種解脫感。
還有一種疏離,是因為回避型覺得自己內心有個魔鬼、野獸,曾經的絕望經歷帶來的攻擊性可能控制不住得傷害對方,擔心對方受傷,所以疏離對方。這樣的人可能到處找“壞”異性發生關系,因為傷害“壞人”自己沒道德負擔。
3.追求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
無論是迷戀型還是回避型,在鮑爾比描述的分離三階段過程中,都有著反復拉扯的愛與恨、期待與憤怒、希望與絕望,在缺愛者內心,“真正”的情感就是這么跌宕起伏、攝人心魂。對安全型之間的那種比較“平淡”的感情會覺得特別無聊、特別幻滅,對其他缺愛者則會比較容易感興趣。
在絕望中斷絕情感還是繼續強烈焦慮,形成了缺愛的兩大風格,就像八卦的陰陽,所以回避型與迷戀型的互相吸引,就像八卦合一一樣自然。但是兩者的情感世界都是處在被拋棄感的漩渦火海之中,所以相處中雖能共鳴,但無法拯救彼此。
而如果選擇安全型依戀者,會發現自己無法理解他的內心,他也無法共情自己的內心,雖然安全感提升,但是無聊感也提升,會感覺“這不是愛情”。所以選擇安全型的對象,可能能緩解不安,但是仍然會缺乏幸福感,有些缺愛者在婚戀中有了一些安全感,會轉而尋找所謂的“真愛”——他人眼里不靠譜的對象。
*療愈的機會
嬰幼兒時期的被拋棄感,源于父母有心或無意的過失,但是很多人成年后仍然有著這種強烈的被拋棄感,即使生活環境已有很大改變,在婚戀關系中,表現出的問題最明顯。
療愈的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如果缺愛者擁有一套與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相同或相似的依戀模式,就可以較快地構建出自己的安全依戀系統,可以像安全型依戀者那樣在分離時止于淺度焦慮,見面時快速回到關系。
獲得安全依戀的功能之后,有機會與現實中比較好的客體資源構建出良好有愛的社會支持系統。“愛是一切的答案”,被拋棄時的分離痛苦帶來的創傷、怨恨、懷疑、絕望、痛苦,會在愛里溶解。
而如果脫離“愛”來解決問題,讓人在沒有安全依戀功能的前提下直接面對那些創傷,對怨恨和絕望做處理,則很難讓人釋懷,甚至釋懷之后,留下的也不知道是什么,陷入人生的空虛和無意義感。
這本質是一種心理表征訓練,與在意象中訓練投籃原理類似。由于安全依戀模式的構建涉及到每個人的個性特征,需要專業指導,并且是在潛意識的元認知和元情緒方面共同構建,所以建議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