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緣
孟芹玲||安徽
最近一段時間,我的一篇首發冬歌文苑的散文《劉宏謨先生與<劉氏語通>》,被失去音信三十多年遠在印尼的家人看到,并通過冬歌文苑與我取得了聯系。我與海外家人相認的事一時間在文苑傳為佳話。
那天,冬歌文苑創始人黃玉東大校在編輯群里發了一張截圖,隨后問道:“孟老師在嗎?”我便知道這張截圖與我有關。剎那間心里有些緊張,不會是編審出了差錯吧。隨即放大了截圖,原來是一位自稱是印尼華人劉玉秀的女士發給總編的email。劉女士在網絡上看到了我去年在文苑首發的一篇散文《劉宏謨先生與<劉氏語通>》,看到我在文章中說劉宏謨先生是我大舅姥爺,認定我是她姑姑的外孫女兒。她自我介紹說是劉宏謨先生的胞弟劉宏謙先生的女兒,想通過總編聯系到我,聯系到父親在大陸的親人。看后我的心情很激動,她算起來應該是我的表姨。我也想著盡快和玉秀姨取得聯系,我把手機號留給總編,玉秀姨也通過總編留下了微信號,但因為大小寫的問題加不了。我就用郵箱給她寫信,寫下了我的微信號,剛發出去,玉秀姨的電話就打過來了。信號不是太好,我們還是加了微信,成了微信好友。我們終于在網絡相認了。
姥姥的兩個弟弟很早就去了南洋,遠在印尼的家人,我不是太熟悉,只和三舅姥爺劉宏謙先生見過一面。那是在我15歲時,和母親去徐州看望姥姥,聽說三舅姥爺從印尼回來了,母親便帶我去拜見。那時通訊不發達,沒有電話,去前也無法告知,只是要了賓館的地址和房號直接就去了。這是一家較為豪華的賓館,房間也很大。那時的三舅姥爺看起來只有不到六十歲,妗奶奶更年輕一些。舅姥爺西裝革履,身材偉岸;妗奶奶身體略顯發福,穿著一件質地考究的藍綠花色的厚連衣裙,笑容可掬。她一邊說著話,一邊給我削著蘋果。記得我那時穿了一件紫色平布的薄襖罩衫,瘦瘦小小的,有點害羞,有點自卑,話也不多,問一句說一句。坐了一會,我們就離開了,臨走時,他們給了我一盒方糖作為禮物。方糖很少見過,都被我當作糖果吃了。三舅姥爺的長子長柱舅那時常年在國內,經常到徐州看望老太太(他的奶奶),他稱姥姥為大姑,我和他很熟。小時我曾被院子里的一只大公雞啄哭了,他抱著我把大公雞一直攆到院外馬路上,再也沒有找回來。姐姐常年生活在徐州,和他更熟,經常學著郵遞員的腔調直呼其名:劉長柱,信!他很隨和,并不生氣。
大舅姥爺劉宏謨我一直沒有見過,只從母親那里看到過他的照片。他個子沒有三舅姥爺高,戴一付眼鏡,很有學者風度。八十年代初大舅姥爺曾回國兩次,我都因在外地上學沒有見到。后來,從母親那里看到他去逝的訃告登報的復印件,知道他去逝的消息。對于大舅姥爺,家人都很崇敬他,他的學識、他的為人、他的治學精神在家中傳為佳話。從家人處得知,大舅姥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寫了一本份量較重的學術類書,花費了他十多年的心血。當我知道這是一本語法學理論書籍時,我有些好奇了,因為我知道他是學數學的。于是我在網上購買了這本《劉氏語通》,開始認真學習了起來。從前言中我看到了他雖然年逾七旬,仍然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宏偉志愿。“因自感身為中國人,還看著祖國語法議論紛紜莫衷一是,繁瑣零亂,名目繁多,尚未建立成為正規語法學的科學體系,立意盡國人職責,完成這一改革。但因年逾古稀,深夜研思續寫,竟至雙目失明,經開刀施治,愈后繼續琢磨提煉,才完成這書。”我被深深感動了。我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認真學習,認真思考作筆記,終于啃完了這本略顯枯燥和有一定深度的語法學著作。學后感到很有收獲,感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地,在感到難度的同時也感到了一種親切。雖然我與劉宏謨先生從未曾謀面,但從他的著作里我讀懂了他的博學和宏達,理解他的責任與擔當,堅強與毅力。冥冥中文字作為連接,再續了我與他的親緣。我決定要為這本書,為劉宏謨先生做點什么,于我,能做的事只有用我的文字為他的學說進行宣傳和呼吁。于是,我在網絡上查閱、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又購了一本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生導師李葆嘉著的《中國轉型語法學》。在對資料熟悉和分析的基礎上,撰寫了散文《劉宏謨先生與<劉氏語通>》,于2020年元月份由冬歌文苑首發,后入選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踏歌而行》中。由于冬歌文苑的影響力,前不久,我在印尼雅加達的家人在網絡上看到了這篇文章,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劉宏謨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回國后沒幾年就與世長辭了,現在姥姥那一代的人都早已不在了;母親這一代有的去世了,還在的年紀也都八九十歲了,身體也不太好,也和海外的家人斷了聯系。感謝冬歌文苑刊發了我的這篇文章,讓我與海外的家人取得聯系,聯系得很及時,也很重要,不然本來就沒有多少聯系的家人,以后再聯系的可能性就愈加少了。
2018年底,通過大學同學的引薦加入了冬歌文苑這個大家庭,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文友老師,讓我一步步向我的“文學夢”邁進。兩年來,我共撰寫了30多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文學評論、隨筆等多種文體,有的被報刊采用,有的被“古典文學考研”等平臺轉載,還有三篇收錄到言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踏歌而行》。去年,正式加入了市作家協會。因文結緣,感謝冬歌文苑!因為冬歌文苑的影響力,讓我與幾乎沒有機會聯系上的海外家人取得聯系并且相認。我的這篇文章也得以在印尼《國際日報》《新報》刊發,為紀念劉宏謨先生誕辰118周年盡了自己一點心意。因文續緣,感恩冬歌文苑!
圖片/網絡
作家簡介
孟芹玲,網名蒼耳,安徽濉溪縣人。蚌埠市作家協會會員。早年曾在大學校刊,《雁聲》文學報發表過詩作。近年來有多篇作品發表在《淮河晨刊》《仙游今報》等紙媒,在文學平臺《冬歌文苑》發表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近三十篇。現任《冬歌文苑》編審。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主編:石 瑛 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