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緣
一
我行走在檳榔樹下,鵝黃色的綠芽在陽光的照射下模糊成一片婆娑的影子,海水無聲地吻著海岸,讓我于恍惚之間生出一絲蒼涼神秘:1200多年前,當那群衣衫襤褸的信徒們,奮力將雙桅海船靠近這藍色海岸的時候,當他們在拋出纜繩的間隙抬起頭來,他們疲憊的目光里是否也有過歷盡劫波的驚喜?
溫潤的風從我面前吹過,陽光很溫暖地照拂,山坡上,那些荒草碧樹,現(xiàn)出深深淺淺的顏色,一波一波地與山下的大海遙相呼應。遠方,連接天際的波浪與兀立的巨石如同相戀的情侶,色澤深黝的礁石和潔白的沙灘一字排開,暗示著這個逝者如斯的地方,曾經(jīng)有過多少深邃而久遠的故事。
這就是大小洞天,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洞天福地,歷經(jīng)千年的歷史沉淀,這里,已然成為佛道兩家釋茲在茲的文化景區(qū)。
“不知何處有天涯,四季和風四季花,為愛晚霞餐晚色,不辭坐占白鷗沙”,悠悠歲月中,那些奇幻瑰麗的景觀,那些東渡的往事,那些神秘的傳說,為大小洞天蒙上一層迷蒙空靈的色彩,并且,成為文人雅士踏訪的必選之地。
二
考察大小洞天的歷史,一個叫鑒真的高僧不可不提。
那是公元748年的一個晚上,一艘吃水很深的雙桅船悄悄地從古運河駛出瓜洲,人們誰也沒有注意到,這艘夜航船既沒有沿江上溯,轉(zhuǎn)棹安徽湖廣;也沒有剪江而渡,進入煙水如夢的江南運河,而是揚帆東去,直下風濤萬里的南黃海。
這就是歷史上“鑒真東渡”的初始畫面,時間在唐天寶二載十二月。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足。”杜甫這里說的雖然是開元年間,但天寶初年的景象也大致相同,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盛唐氣象”,所指就是這一時期。
鑒真(公元688-763),揚州人,本姓淳于,唐代高僧。唐天寶元年(公元742)應日本天皇之請東渡日本傳經(jīng)。
那段艱苦卓絕的遠航一共經(jīng)歷了11個年頭,其間六次出發(fā),五次失敗,為之獻出生命的就有36人。天災、海難、疾病、匪盜,使一次次遠航充滿了驚險離奇的情節(jié)。最后一次東渡時,隨同回國的日本大使藤原和晁衡等人乘坐的一號船遇險觸礁,后來訛傳沉海。消息傳到中國,大詩人李白作詩哭悼:“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唐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元月二十七日,鑒真率弟子15人,隨員2人,船工18人,共35人,第5次從揚州啟程東渡日本傳教,海途遭遇臺風,航船迷航,歷時一個多月的海上漂流,始于十一月初漂流到振州(今三亞市崖州區(qū)),在寧遠河出海口(大小洞天)的大蛋港登岸。
鑒真在振州停留一年多時間,不僅幫助修整大云寺,為官員們傳律受戒,傳經(jīng)布道、教化人民,還留下不少從中原帶來的科學文化書籍,借以傳播文化,開啟民智,是開發(fā)崖州的先驅(qū)之一。
在大小洞天停留期間,鑒真認真總結(jié)五次東渡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弘法之志不渝。唐天寶八載深冬,鑒真一行從大小洞天出發(fā),別駕馮崇債親率八百甲兵護送,經(jīng)萬州(今海南萬寧)、瓊州(今海南瓊山)一直到澄邁,然后橫渡瓊州海峽取道雷州半島返回揚州,開啟第六次東渡之程,最終踏上日本九州島,至此,這位大唐高僧已經(jīng)是66歲雙目失明的老人。
鑒真等人在日本十年,被尊為日本律宗的創(chuàng)始者,為促進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加深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為紀念這一歷史壯舉,后人在大小洞天興建了鑒真登岸的群雕。師徒五人面向大海,氣勢恢宏,鑒真目光深邃,神情悠遠,似乎還在注視崖州故地。他那剛毅慈悲的臉,依然可以看出九死不悔、博大無憂的圣賢氣象。那些石頭的剛毅質(zhì)感凸現(xiàn)五人面對危情時的無畏剛強之態(tài),千秋萬代引人景仰。
站在雕像的前方,我的眼前會出現(xiàn)許多歷史畫面:排山倒海的風暴,檣傾楫摧的悲壯,歷盡苦海的驚喜,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死考驗,時時盤桓在內(nèi)心深處。
資料顯示,自唐宋以來,南山大小洞天即以神仙洞府著稱于世,與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島蓬萊、瀛州、方丈相媲美,號稱南海仙島,曾吸引許多求仙悟道之人。史料記載,宋代著名道士、南宗五祖白玉蟾,因喜南山神秀,歸隱于此,修建道觀,傳播道家文化哲學思想。現(xiàn)今景區(qū)內(nèi)留存有“仙壇”“仙人足”等歷史遺跡,以及多處游記詩文。南宋淳佑年間,郡守毛奎就任于此,因性欣黃老、酷愛山水,對南山屢加探訪,并先后發(fā)現(xiàn)大、小洞天。逐對這一景區(qū)進行開發(fā),留有《大小洞天記》等石刻文字,最后在此羽化成仙。
現(xiàn)今景區(qū)海邊巨崖之下有一處“小洞天”,上有古釣臺。據(jù)《崖州志》記載,還有一處“大洞天”,洞內(nèi)有石桌、石凳、小溪環(huán)繞,宛若仙境,且確實有人去過,于今無人能尋,充滿神秘莫測。
我站在這塊穹形的巨石面前,端視那些深深淺淺的腳印,那些文字不能記載的靈思,那些時光過濾后芬芳的想象,都會若有若無地在我眼前浮動,像水中恍惚迷離的倒影。
三
海風吹散晨霧,空氣水晶般的清澈。
沿著海邊彩色的道路我緩慢走過,與路相伴的是密集的椰樹,左邊是山峰和林地,右邊是蒼茫大海,蒼茫得像是千年一嘆。那些經(jīng)年不語的礁與石,在海風的吹拂下多了些沉默,少有喧嘩,在霞光海霧中,只有守望和沉思。
海岸的椰樹、檳榔、欖仁、桉樹,有的筆直似箭,有的彎曲如弓,它們的枝條很少柔嫩,大多虬曲蒼老,樹與樹絕少規(guī)則,枝與枝避讓舒展,超凡脫俗,極盡自然之趣。林中沿途有溪流潺湲,清澈如溫潤碎玉,就這樣不知疲倦,無聲無息地匯入大海。
我登上山腰,極目遠望,猶如混沌初開,神游太虛,又如滄海茫茫,物我兩忘。茂密的灌木、荊棘和綠草,朝著四周蔓延開去。一堆堆,一叢叢,像是一個又一個部落。每一棵樹、每一只鳥、每一根草,在這里仿佛都相處了千年,早已經(jīng)熟悉了彼此,緊挨著攙扶著度過漫長的歲月和亙古的孤獨。樹與海,海與人在此刻也融為一體,仿佛時鐘已定格成永恒。
眼前沒有寺院裊裊的香火,聽不到悠揚的晨鐘暮鼓,只有那些遺落在歲月深處的巨大石頭,安靜地臥在蒿草里,享受著海風的撫摸,咀嚼著歲月往來的風風雨雨。一簇簇盛開的山花,在蒿草叢中探出頭來,很溫和地笑著,讓那些堅硬、粗糙、布滿歷史塵埃的亂石,多少也有了些溫度,讓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樣的自在而富于靈性。
這是大自然特有、也是這方山海賦予的一種靈性,這種靈性不可觸摸,但我能夠感知,感知那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至理名言。
觀海臺階的上面,有一處葉片修長,樹干粗糙的樹木,那就是龍血樹,中間的那棵稍大一些的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樹齡,當?shù)厝私兴焕纤伞?/span>
景區(qū)內(nèi)摩崖石刻眾多,宋代陳摶老祖所書“人壽年豐”四字合一博大精深,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手書的“仁者壽”華滋遒勁,晚清和現(xiàn)代各類的題刻層出不窮。據(jù)史載,光緒二十年(1894)九月二十六日,慈禧六旬大壽,慈禧將一“壽”字賜給即將派來南山所在地區(qū)的崖州(今三亞市)任知州的王亙。王亙就職后,特別在崖州城內(nèi)正對南山主峰地段建筑“同善堂”,在堂中樹碑刻上慈禧御賜的“壽”字真跡,寓意“壽比南山”。
不老松旁邊摩崖石刻上的“壽”字,據(jù)說就是慈禧太后御賜,“壽”字旁邊的巨石上刻有趙樸初所題的“南山”二字,游客們常常會在此處兩個人一組,坐在當中一個大石頭上,模擬成一個“比”字,組合成“壽比南山”的畫面,并拍下這組寓意深長的鏡頭,留作永久紀念,久之,那石頭光潔如玉。
其實,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價值在于發(fā)現(xiàn)與欣賞,游覽的妙處在于隨緣發(fā)現(xiàn)物我之間的妙諦,在于暫避塵囂、紛擾,從“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境界中做縹緲煙霞之思,這才是真正的旅行之“道”,行而有道,心中有景,才能閱盡大千世界,走出逍遙人生。
滾滾紅塵中,人的一生都在奔赴一個又一個遙遠的目標,從容品味的境界,并非人人都能達到,必須具有一種披星戴月的探索,風餐露宿的磨礪,讓從容的心境和求真的精神,產(chǎn)生于經(jīng)過文學熏陶、哲學感悟的文化氣質(zhì)和摒棄一切雜念的過程。
或許,當人們超然物外,沉浸在哲學感悟和美學境界的時候,在亦真亦幻的朦朧意象中,借助一泓沉碧和萬壑松吟濯心洗耳,沖破時空限界的時候,壽比南山的愿望才就有了真實厚重的內(nèi)涵。
四
除了海水的湛藍,大小洞天剩下的就是綠,綠得酣暢,綠得靦腆;綠得狂放,綠得含蓄;綠得奇逸,綠得通透,綠得大徹大悟。
萬綠叢中的石壁上,有一尊巨大的老子雕像,嫣紅的三角梅環(huán)擁著這位面帶微笑的老者。在老子的雕像前我駐足良久,凝視他跨世紀的微笑,這微笑的面孔簡單到極致,卻又深刻到無限,慈如神韻,潔凈祥和。
匆匆的人生旅途中,從尋尋覓覓到驀然回首,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我們都會經(jīng)歷過如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只是,那種洞察世事后的返璞歸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它需要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需要獨具一雙閱盡塵世的慧眼,需要人生的大徹大悟,需要茅塞頓開,需要潛心修為,甚至,還需要劈波斬浪、九死不悔的精神。
這當然不是一剎那的事情,看到聽到也許是旅途的吉光片羽,以一段時間、一個生命的長度去看你看到的,去聽你聽到的,奧秘或許就在其中。
我深深地注目那座雕像,寧靜中就有了融入他心性一致的境界: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陽光從我的頭頂落下,在潔白的沙灘鋪上一層經(jīng)文般的橙黃,粼粼的海浪逶迤在浩茫的天際之下。我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林林總總的礁石,如同一個個手持經(jīng)書的信徒,正在虔誠地叩拜大海,迎迓著遠航的使者。
說來也是奇緣,歷史上,佛家曾經(jīng)在這里隨緣弘法,禪定歸依,道家也在這里抱德煬和、清靜無為,修煉自我性情的本真世界,于安詳清幽間達到天人合一。
大小洞天是道教圣地,佛家高僧鑒真和尚和他的弟子們卻能在這里設壇建寺,授徒傳教,弘揚佛法,佛與道在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結(jié)合,后人能夠站在這天之涯、海之南的洞天福地,與上古先賢美麗遇見,穿越萬世千年。他們的思緒像一道金色的陽光,射向浩瀚無際的宇宙,射向遼闊無邊的海洋,融化自然和人世所有的冰雪和苦難。也許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人們才能理解佛道兩家的情懷和淡然。
如果時間充裕,我很想長久地停留在這個地方,在狀如蘑菇的稻草傘下,悠閑自在地吹著海風,或者赤足走在沙灘上,讓潔凈的海水親吻足印,近距離地親近佛緣禪意,仙風道行。
五
終于要離開了,有些不舍,更有些依戀。
西斜的陽光,在海岸勾勒出深深淺淺的影子,那些在這里拍婚紗的俊男靚女,那些檳榔和紅椰,那些高低錯落的松樹,夢境一般地飄曳在花艷草碧的海岸線上,小時候聽到的關(guān)于此岸彼岸的故事、普渡苦渡的傳說以及得道布道的奧義,在這里,不經(jīng)意間就完成了夢幻與現(xiàn)實的完美對接。
鑒真求的是佛,而洞天蘊的是道。其實,無論哪家,都飽含著對理想之境的深遠追求。人類千萬年來不外如是,從混沌初破的莽撞,到百轉(zhuǎn)千回的研磨,每一位上下求索者的痛苦嬗變,正是“下學而上達”的升華變遷。凡此種種的形而上學,又演化為充滿詩意的中國哲學,成為我們?nèi)≈唤叩南胂笤慈?/span>
在自然與文明的沖突變得激烈而無法忽視的今天,在這個希望與浮躁并存的時代,也許,眼前這塊佛與道的千年守望之地,或可為那些求真苦渡的智者們,一掃眼前浮塵,開啟一扇驀然回首的柴扉。
插圖/網(wǎng)絡
作家簡介
朱湘山,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經(jīng)在兵器部525廠、荊門市人民檢察院、海南省公安廳等單位工作過,八十年代起開始發(fā)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穿越蒼涼》,有作品入選作家出版社《燈盞:2019》、《燈盞:2020》原創(chuàng)作品文集。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無 之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審校:嚴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