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算 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注釋】
①定惠院:在湖北黃岡縣東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漏斷,漏壺水滴盡了,指時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從,蘇軾自謂。
④飄渺:即縹渺,陷約、記遠的樣子。
⑤?。好靼?。
【譯文二】
彎彎的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誰看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就像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評點】
此篇是詞人被貶居黃州后的抒懷之作。詞借詠孤雁夜飛抒寫政治失意的孤寂憂憤之情,表現詞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寫詞人獨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出一幅夜深人靜的畫面:半輪殘月高高地掛在梧桐樹梢,漏壺已盡,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靜。在這樣孤寂的夜里,“誰見幽人獨往來”,誰能看見那幽居人獨自往來呢?他隱約出沒,就像那“縹緲孤鴻影”。詞人以寥寥筆墨,即將一個獨來獨往、心思縝密的“幽人”形象描出來。末二句虛實相間,先寫“幽人”獨自走來,后將人、鳥形象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又以詩意之美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叭薄?、“ 疏”、“斷”幾字寫盡幽獨凄清的心境,為上片罩上悲涼的氣氛。
下片承接上文,專寫孤鴻,借孤鴻寄托自己滿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龍附鳳的情懷?!绑@起卻回頭”一語雙關,既可言說孤鴻被驚起而回頭,也可言說“幽人”猛回頭。而下句“有恨無人省”也是兩層意思,一層為孤鴻因無故被驚起,故心懷怨恨,無人理解。另一層意思為詞人所思,言自己被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皰M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選求棲息處的情景,寧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棲息高枝。此處,詞人運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了自己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绑@”、“恨”、“寒”、“寂寞”、“冷”等詞眼寫出詞人在患難之中“憂讒畏譏”的情緒。
全詞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冷峻,為詞中名篇。黃了翁《蓼園詞選》評為“超詣神品”。黃庭堅《山谷題跋》說此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賞析】
本詞寫于州定惠院寓居時,是作者剛從烏臺詩案解脫出來,只身到黃州時所寫。開頭兩句寫夜深,用“缺”、“疏”“斷”幾個字寫出幽獨凄清的心境。接著“誰見”兩句,說只有比人獨自往來,“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鴻”是對“幽人”的襯托,是賓。下片把兩者合在一起,“孤鴻”也就是寫作者自己。有一說是蘇軾被貶惠州,惠州有溫氏女,年十六,頗有色,見了蘇軾,一往情深,時常在蘇軾的窗外徘徊,聽蘇軾吟詠。不久蘇軾再貶儋耳(今海南儋縣),渡海南行,及三年后蘇軾遇郝回互惠州,女已卒,葬于沙州。蘇軾十分傷感,因作此詞,后來即被衍成一則愛情故事。但近人多認為是好事者附會之辭,不足為信。抒寫從政失意而寂寞孤獨的情愫。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鴻,下片以孤鴻暗比幽人。驚魂甫定,顧影自憐,不肯棲寨支上的孤鴻形象,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這是本詞藝術形象的特點。而托鴻以見人,自標清高,寄意深遠,風格清奇冷雋,似非吃煙火食人間語。最后兩句寫寧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結貴的品格。此詞詠物而不滯于物,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寄托遙深,品格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