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景】下面我想再談談心性德育的“三大工程”,即“心力塑造工程”“心燈閱讀工程”和“心靈養護工程”。“四大教育”和“三大工程”互為補充、各有側重,共同支撐起“心性德育”教育體系。
【陶繼新】在你們學校走訪的時候,我深刻地感到,你們已經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而又科學的心性德育工程。它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完善與總結出來的。
一、“心力塑造工程”
【張 景】我們所說的“心力”指的是學生的自主管理力、自主學習力、自主生活力。
【陶繼新】特別喜歡“心力”之說,因為心本來就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自有其特殊的內涵,外化出來也一定是一個美妙的教育景觀。
【張 景】在提升學生自主管理力方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打造一種公平民主、團結奮進的班級文化,用文化引領班級前進的方向。
(2)落實值日班長、值周班長制度,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3)搞好值日班長的每日贈言,并精選點評,每周評選一次最佳每日贈言。
(4)建立值周班長記錄本,搞好每周總結,開好每周主題班會。
(5)重視宿舍文化建設,建立宿舍公約,加強同宿舍人員的感情凝聚力,營造良好的宿舍環境。
(6)建立班級公約,用班規規范學生們的行為,提高班級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陶繼新】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學生自主管理。因為學生本身就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只不過有的時候被某些學校領導、教師的事必躬親與對學生的不信任悄然扼殺。你們則不然,深信學生具有這種能力。沒有這種理念,就不可能擁有相應的支撐學生自主管理的制度與措施。您在上面所談的6條內容,既有學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也有相應的方法。僅文化建設,就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這其中有班級文化與宿舍文化的建設,它有上位的特點,又有效落地。而文化的要義之一,就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形成,不是哪一個教師或某一兩個學生干部想象出來的,而是學生群體在討論與研究,甚至在三番五次的爭論中形成的,所以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化”在了每一個學生的心里。而文化一旦形成,身在其中的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被其所“化”。同時,作為鮮活生命體的學生,同樣也在豐富與建造著文化,讓原有的文化不斷地升級與升值。而文化的優質,不但會大大提升學生自主管理的水平,還會讓管理變得越來越容易與簡單。因為每個學生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管理,而是自覺主動地遵守文化“公約”,并以此為美、以此為樂。
【張 景】關于“自主學習力”屬于“心智課堂”的范疇,不在此贅言了,重點談一談我們是怎樣培養學生自主生活力的。
【陶繼新】自主生活力是目前不少學生所缺失的,而又是一個人生存于社會中所必需的。所以,對學生自主生活力的培養,就尤為重要。
【張 景】我們的做法是:
(1)正面灌輸。通過主題班會、座談會、談心等形式,從正面進行灌輸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形成自主生活意識。
【陶繼新】這里所說的“灌輸”,其實多是以言說的方式進行的一種和風細雨的教育方式,它既要讓學生明曉培養自主生活能力的必要性,而又不是采取強制的手段。一般來說,中學生對于這種教育方式比較認同,所以也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張 景】(2)制度約束。加強制度建設,在宿舍、食堂、班級、校園管理中,注重對學生的自主生活力的培養。以規范的、嚴格的制度,強制性地遏止不良生活習性的滋生蔓延,培養學生自主生活能力。
【陶繼新】制度約束帶有強制性的特點,可好的制度都強制得合乎道理,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所以所有的學校都會關注制度建設。而你們的制度建設除了強制性特點之外,還有學生心理認可的過程,即學生對這些制度的知情權和建設權,絕大多數學生在遵守制度的時候,并沒有難以承受之苦,甚至覺得順理成章。至于個別學生違背制度而受到相應的懲罰,當是情在理中,通過學校教育,大多也會知錯就改。
【張 景】(3)文化陶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注重班級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建設。注重對學生組織生活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文化陶冶中形成自主生活意識,養成自主生活習慣。
【陶繼新】前面說過,文化具有文而“化”之的特點,尤其是你們的學校文化建設,學生大多參與其中,就更容易“化”在心中,所以效果也更加明顯。
【張 景】(4)活動養成。將自主生活力的培養教育寓于各項活動之中,在活動中培養自主生活力,是培養自主生活力的主要途徑。如開展“自主生活教育月”活動、“拒絕家長送飯倡議”活動、“校園體育藝術節”活動、評選“星級寢室”活動以及其他的社團活動。
【陶繼新】學生在參加這些群體活動的時候,一方面多會將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現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也會在無形中相互影響,所以這些活動既會使學生們積極熱情地參與其中,又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心燈閱讀工程”
【張 景】“心燈閱讀工程”即高效海量閱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早在2013年,閱讀課就成了英華中學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從初一到初三,分別設置3節到2節不等的閱讀課。走進英華中學任何一間教室,都會發現整齊劃一的木質書櫥上排滿了書籍。我形象地把我們開展的海量閱讀比喻成照亮學生心靈的明燈,所以叫“心燈閱讀工程”。
【陶繼新】確實如您所說,閱讀是照亮學生心靈的一盞明燈。因為好書中不但搖曳著智慧的光華,也流瀉著思想的要義。讀得多了,就會深入其中,一方面沐浴在其優質的語言海洋里,讓自己的語言也優美起來;一方面與書中的作者及書中的主人公那真善美的心靈進行對話,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張 景】開展“心燈閱讀工程”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明確目標任務。制定《英華中學“心燈閱讀工程”實施方案》,明確閱讀的目標及要求:整個初中階段的閱讀總量不少于300萬字。年段要求:一年內閱讀量為100萬字,每學期至少讀10本書,寫讀書筆記2萬字。規定3個年級閱讀書目:3個年級每年閱讀20本必讀書目,10本選讀書目,要求3年下來,學生必須完成60本必讀書目的閱讀。
【陶繼新】閱讀若要真正產生作用,沒有一定量的積累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此之量學生閱讀起來會不會感到困難?我認為不會的。開始的時候,此前很少閱讀的學生也許認為這是一種“作業”,迫不得已而為之。可是當他們真正投入其中之后,就會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收益在其中,于是,舍之不下,并將閱讀升華為一種習慣乃至一種審美追求。
【張 景】(2)納入課程計劃。規定每周初一、初二3課時,初三2課時。語文教師負責海量閱讀的具體實施,納入教師教學工作考核。
【陶繼新】給閱讀一定的課時,是保證閱讀量與質的有效方法,這不但讓閱讀不再成為課外的一種負擔,而且還有教師相伴與指導,讓閱讀有了質量的保證。
【張 景】(3)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掌握10種基本技巧和方法:1.計時閱讀;2.程序閱讀;3.速讀復述;4.學會默讀;5.增大識別間距;6.調控注意力;7.推斷閱讀;8.辨體閱讀;9.提高視覺機能;10.快速記憶。
【陶繼新】閱讀方法的指導,不但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收到立竿見影之效,而且還會積淀生成一種閱讀能力。這種能力會如影隨形跟著學生,讓他們受益終身。
【張 景】(4)促進閱讀與語文教學融合。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推出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效果很好,我們可以借鑒。語文主題學習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學完某一篇文章后,再提供2—3篇文章,或布置學生收集類似的文章,然后自行閱讀,體會這類文章的特點,寫出自己的心得。
【陶繼新】“語文主題學習”至少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課外提供的文本與教材中的文本在主題上有相關性,以便使其在學生學習中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二是一定要關注課外文本的質量,不是為主題學習而學習,而是借此有效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與效益。
【張 景】(5)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組織2次“我喜愛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詩、一個好故事)”“我喜愛的一個文學形象”“我喜愛的一位作家”等活動。形式可以是故事會、書評會、演講會、朗誦比賽、閱讀知識競賽等。每學期,各年級的語文教師要舉辦“語文課外閱讀名著講座”,每位教師每學期要主持一次;每年要舉辦一次“讀書節”,活動內容包括名著欣賞講座、演講比賽、閱讀名著交流、文學社采風、征文比賽、朗誦比賽、文藝演出。
【陶繼新】開展這些閱讀活動,可以提升學生與教師雙方的積極性。學生不但要談出自己所喜愛者,而且要說出喜愛的原因。這樣,就必須深層次閱讀。由于以班級為單位,所以一人暢談、大家受益。談得好者,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從而產生自信心,并讓其他學生心向往之地學習。這樣,會形成一種群體積極閱讀的效應。教師要想開好講座,同樣需要做好準備,不然就不可能得到學生的喜愛。為此,就要認真閱讀、細心研究,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這不但可以豐富教師的文化素養,而且也會提升語文教學的水平,因為語文者,必須有“文”的支撐,而大量優質閱讀是讓自己有文化的極其重要的途徑。
【張 景】(6)寒暑假、中秋節、國慶節等假期是學生讀書的黃金季節,長篇名著一般安排在長假閱讀,學?;蚰昙壗M要提前計劃、提前布置,加強家校溝通,抓好假后檢查工作,保證閱讀效果。
【陶繼新】長篇名著的閱讀應當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因為學生深入其中后,不但會為其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所牽引,而且還會為書中的人物所感動,甚至可以在閱讀中聽到高貴靈魂的歌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不只是語文學習的一種有效延伸,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
【張 景】(7)加強圖書閱覽室建設。學校圖書室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閱讀資源,每學期圖書借出率達70%以上,保證學生有書可讀、有好書可讀;建好班級圖書角,每班可以利用學生捐助、互借等形式建立班級圖書角,要達到每名學生不少于兩本的圖書存量。還要鼓勵班級利用班費增訂報紙雜志。
【陶繼新】圖書館的建設,不但要有量的保證,更要有質的保證。因為書的品質有高下之別,學生如果閱讀了品質一般甚至低下的圖書,不但不會受到教益,反而會為其所害。您是一位很有文化品位的校長,所以,選擇了真正對學生身心成長有益的好書及報刊。這是學校之德,也是學生和教師之福。
三、“心靈養護工程”
【張 景】我校是留守兒童占多數的寄宿制學校,心理脆弱、情感缺失等問題普遍存在于一些孩子身上,“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通過心靈養護工程的實施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降低、消除學生內心的矛盾,引導他們掌握調節身心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學會自我激勵、自我減壓、客觀看待問題,養成健康的心態。
【陶繼新】孩子的心靈需要護養,方能健康成長起來;缺之則會變得脆弱乃至枯萎。留守兒童在必需的時段沒能受到父母的心靈護養,出現問題也就成了常態。護養他們的心靈,就成了你們學校舍我其誰的義務與責任。孟子所說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你們學校已經變成了現實。在老師們的引領與指導下,學生心靈得到呵護,而且還在不斷地自我成長,而學生內在心靈成長的需求一旦被激發,健康成長也就成了必然。
【張 景】為此,我們開展了“四個適應教育”:
適應學習:如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疲勞的預防,應考心態的調整。
適應生活:如生活環境的熟悉,合理應對因生理發育而誘發的心理壓力。
適應人際:如學會消除人際交往的矛盾,處理好個人和集體規范的關系,處理好自己和各種社會角色的關系。
適應社會:如發展學生責任感、奉獻感、合作意識。著力培養和諧的文化內涵,校園和諧、班級和美、師生和順,這樣校園就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沒有糾紛,大家心情愉快。
【陶繼新】面對新的學習、生活、人際和社會,學生一時難以適應當在情理之中。如果不對他們進行有效的適應教育,就有可能讓他們受到打擊,乃至一蹶不振。“四個適應教育”對于學生們來說,當是一場“及時雨”。有了它,學生就有可能較快地從困境中突圍,輕裝上陣,適應新的環境,邁向新的境界。
【張 景】另外,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還歸納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六種方法:
第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普及心理科學知識,開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為訓練工作等。
第二,設立心理咨詢室、留守兒童之家、心理信箱,對個別學生進行咨詢指導。
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會教育的內容結合起來,使班會內容更加充實,又有利于解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
第四,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語文、政治、歷史、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中強化顯性或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第五,對家庭教育進行心理保健知識的指導,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日,定期向家長開放,幫助家長有效地教育和指導子女。
第六,廣泛開展多種方式的心理保健知識的宣傳活動,如通過專題講座、廣播、墻報、黑板報等渠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
【陶繼新】初中學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心理出現問題甚至突發問題并非個案。如果不能有效預防或解決,釀成更多更大問題常有可能。你們的“六種方法”,讓這些問題幾乎無機可乘。當然,這會大大增加教師們的工作量,可在走訪教師們的時候,他們非但沒有為此心生抱怨,反而認為這是分內之事。這讓我感到,學校有了這么一大批為學生成長而積極努力的教師,就在無形中構建了一座心靈健康的大廈,從而讓學生也有了心靈的歌唱。同時,這個過程不但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而且密切了師生關系,從而讓校園變得和諧美好。
原載于《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7日,第4版。